人民网>>教育>>教育锐评
人民网>>教育>>正文

差老师各有各的不同,好老师都是相似的

黄林波

2015年08月17日11:13  来源:红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差老师各有各的不同,好老师都是相似的

  先讲一个笑话:一家银行里来了一位农村老大爷,他要办卡存钱。他坐在柜台前设置密码,但输入密码的时候总是失败。银行职员告诉他,六位密码不能是连号或重复数字,但是老大爷似乎听不太懂,试了几次还是不行。最后,保安实在看不下去了,对大爷说:“密码不能是‘豹子’和‘顺子’!”老大爷顿时心领神会,办卡成功。

  这个笑话对教师应是个启示。向学生讲解知识,怎么让他接受?许多教师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都用同一套话术,对优等生说这些,对后进生还说这些。其实很多专业语言,对优等生而言,或许他能接受;但对一些后进生来说,他就可能理解不了。因此,要想让后进生来感觉,就要说他能听懂的话,像保安对农村老大爷一样,用贴近他的生活语言来解释,问题立马就解决了。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我也想说:差老师各有各的不同,好老师都是相似的。

  好老师相似在哪里?我认为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灵活运用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高手。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静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因材施教不仅包含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包含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意味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人才多样化成长。因材施教是一种换位思维。它以学生为主体,各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从学生视角出发,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案。

  在商业领域,如果产品滞销,不受顾客欢迎,那商家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善自身的产品,千方百计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从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然而,在教育领域,如果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打瞌睡、做小动作(类似于产品滞销,不受顾客欢迎),许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反思自身是否存在不足(比如上课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表达不够通俗或衣冠不整等),而是一味埋怨学生纪律意识差,不思上进。这种习惯性推卸责任的思维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让当事老师错失了许多自我提升的机会。

  “因材施教”可以说是为师的王道。那教师怎样才能提升“因材施教”的本领呢?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大意是:他初学写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为了作诗而作诗。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要写出好诗更重要的是要多关注作诗以外的事情。

  同理,教师要提升“因材施教”的本领,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往往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僵化、视野狭窄、生活无趣的教师,他的课堂会魅力四射。

  但“单纯教育专业观点”在教育领域目前仍然大有市场。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经常组织教师培训学习,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让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培训学习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专业培训,甚至很多是如何抓中高考试题的培训。结果,这样的培训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搞得老师们怨声载道。其实,对中小学和幼儿教师而言,他们的专业水平一般都足够胜任教学任务了,他们更需要的是“跳出专业看专业”的学习。

  提升“因材施教”的本领,教师需要多阅读。教育的很多灵感都是在阅读中不经意间产生的。教师不仅要阅读专业书籍,也要阅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那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是难以受到学生欢迎的。

  提升“因材施教”的本领,教师需要留心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俱进,不断接纳新事物新思维新理念。同时,还要跨越行业和领域学习,因为“跨界”才更有可能实现颠覆式的创新。比如微信对移动通信的挑战,支付宝对银行的冲击,都是跨界创新。如果教师能借鉴其他行业和领域内涵丰富的新思维新理念,将之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黄林波

(责编:欧兴荣、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