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深圳5海归回国创新科技 5年内发明近3000件专利

2015年07月15日08:26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深圳5海归回国创新科技 5年内发明近3000件专利

深圳5海归回国创新科技5年内发明近3000件专利

  《南方日报》

  近日,深圳光启迎来五周岁“生日”。5年前的这一天,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在五洲宾馆揭牌,创办者是5位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海归博士,院长是年仅27岁的刘若鹏。

  5年过去,光启已从一支海归创新团队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颠覆式创新高科技企业集团,各种科技成果引人瞩目,其临近空间飞行器“旅行者”号、高空平台“云端号”成功试飞,让人变身“钢铁侠”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已接受预订,一个颠覆式空间服务全产品链和全球颠覆性空间技术联盟初步成形。

  7月20日,一场关于颠覆式创新的盛会“光启全球创新者大会”将在深圳举行,备受关注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将在中国首发,光启最新神秘产品也将揭晓。未来的光启还将给人们带来什么?

  “80后”科学家发明隐形衣五人团队回国创业

  2010年7月13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院长是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深圳青年刘若鹏博士。创建团队之所以选择“光启”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并以此励志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奋斗。

  刘若鹏曾就读于深圳中学,2006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师从超材料学科泰斗、美国杜克大学的史密斯教授,仅用3年多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在杜克大学期间,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利用超材料技术研制出通过引导微波“转向”防止物体被“发现”的“隐形衣”,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刊登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在读博期间,他与所在实验室里的其他几名创业者赵治亚、季春霖、栾琳以及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张洋洋共同研究前沿技术。2010年初,这5位年轻人回国创业,在深圳筹备建立光启。光启团队成为广东首批引进的12个海外创新科研团队之一。

  刘若鹏告诉记者,超材料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作为独立的学科始于2001年,光启创建团队在超材料研究方面已有十几年的经验。抱着产业报国的信念,加上看好深圳良好的创业环境,刘若鹏选择回到深圳创业。

  光启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中国源头创新的最前沿。海归、博士、80后、高科技领军人才、前沿交叉领域研究,这些闪耀的字眼都是这个团队的标签。伴随着关注,人们的质疑也一直持续:这5名握着“隐身衣”钥匙的年轻人能做出什么来?号称希望成为中国的苹果公司是不是空谈……

  5年来,光启渐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11年起,光启开始实施专利战略,创新技术专利池拥有近3000件以超材料技术为核心的专利,占过去10年相关领域专利申请量的86%。同一年,光启还牵头成立了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驱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进入2015年,光启更是进入了收获期。2015年2月,光启研发的颠覆式空间技术平台“云端”号在深圳阿波罗基地成功试飞,WiFi通信覆盖、对地监测和海事大数据三项核心功能的实测达到了预期效果。

  6月6日,“旅行者”号在新西兰南岛阿什伯顿成功放飞,1小时内到达设计高度21公里,在临近空间完成了AIS、对地对空监测、空间环境探测、天地高速通信等商用载荷测试,这次成功试飞标志着中国的临近空间探索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6月底,马丁飞行喷射包正式在中国区接受预订。此前,光启技术将新西兰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和加拿大的太阳能方舟这两家颠覆式创新公司收入麾下,多了两个海外创新基地。

  变身“科学家+企业家”资本市场动作频频

  创业5年来,刘若鹏和团队成员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渐渐从科研人员向“科学家+企业家”转变,并迎着质疑将一些科研成果实现了商用。

  去年9月以来,光启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光启还分别控股马丁喷射包制造公司和光启科学两家上市公司。今年3月,光启宣布拟携超材料技术入主龙生股份。

  “和国际巨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超材料是一个新领域,已经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列为国防和军事战略重点。在这样一个起始点上,我们的想法是迅速构建整个产业链而不是某一个项目。”刘若鹏表示,因为新科技进展太快,光启的发展太快,所以要用“借壳”的方式上市,不能因为“排队”等待太长的时间。

  2014年以来,光启还技术投资并购了全球首款商业个人立式飞行器生产商——新西兰的马丁飞行喷射包、“零燃料”低空运输工具生产商——加拿大的太阳能方舟。刘若鹏曾表示,与马丁飞行喷射包以及太阳能方舟的合作模式还将在全球继续展开,打造颠覆式空间服务全产品链和全球颠覆性空间技术联盟。

  目前,光启的业务涉及航空航天、临近空间探索、互联金融网、超级Wi-Fi和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刘若鹏表示,2014年光启各业务线的合同销售额已有近3亿元,与2013年相比有大幅提升,2015还将迎来更快的发展,预计在2016年迎来真正的爆发点,收入将达到数十亿元级别。

  不少海归回国创业,都面临商业化运营的瓶颈,以科学研究为优势的团队如何搞定商业化运作?刘若鹏分析,这与光启的内部机制有关,光启的博士们不仅需要在各自专研的领域进行科研创新,还需负责科研项目的产业化运作。

  “最开始成立光启研究院,我们还没有那么‘企业家’,现在不得不成为企业家,这种综合的能力和对商业力量的使用非常重要。”刘若鹏告诉记者,光启创建之初,团队感觉能做最先进的、能代表未来的研究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但逐渐认识到,虽然能做这样的研究很幸福,但创新远没有这么单纯和简单,而是要做非常多的事情,要做创新、技术、市场、推广、品牌,还要有良性的资金滚动。

  刘若鹏坦言,光启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在光启成立三周年即2013年年中时曾迎来一个转折,摆脱了一些教条主义观念如“只能专注”的束缚,对产品和商业模式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随后诞生了智能光子系列产品线,开始将航空航天技术民用化等,结果是销售收入、利润都大幅提高,仅光子相关的合同销售额就在2014年达到近1亿元,专注于颠覆性空间技术的光启科学也在2014年上市。

  “我们需要将超材料的核心技术在应用中尽可能发挥起来,使产品方案、形态更加符合用户需求。”刘若鹏说,光启早期的超材料平板卫星天线如果单独提供,后来融入光启的超级WiFi系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他认为,创新者不仅要有梦想未来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用智力劳动解决技术难题,成果和经验必须要分享给周围的人,这样才是完整的创新。他希望人们能利用光启的技术看天、看地、看海,还可以去太空旅游。(记者 马芳)

(责编:王李(实习生)、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