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人民网>>教育>>正文

无锡职院有个“虚拟创新班”,毕业生个个被企业高薪抢

一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改新观与教育实践

2015年07月10日08:33    手机看新闻

“到底该选择去哪个公司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虚拟创新班”的五位毕业生个个手握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的多份offer,面对工程师岗位、7k以上的起薪和良好的职业发展,他们陷入了幸福的“烦恼”之中。又是一年就业最难季,但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每年都会涌现出这样一批夺人眼球的“就业明星”。

什么是“虚拟创新班”?“虚拟创新班”怎么培养学生?为何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这么受企业欢迎?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前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采访了控制技术学院“虚拟创新班”教师刘志刚。

案例教学,催生“虚拟创新班”

学院工业中心三楼的西北角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就是刘志刚老师“虚拟创新班”的大本营。格子间的布局,七、八个学生正安静地看着书或电脑,墙上挂着的白板上还留着几个计算公式和几张构造原理图。

为何会发起成立“虚拟创新班”,这得从2011年说起。刘志刚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在华为工作过,几年前才转型到无锡职院做教师,“学生上课一点儿不积极,低着头玩手机的到处都是。但我注意到只要我讲到在华为做项目的一些案例,他们就会听得津津有味”。

因此,刘志刚开始有意地在课堂上渗入更多的案例。案例哪里来?除了在华为工作的积累外,他还将近期自己承担的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作为案例“搬”进课堂。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我们能不能跟着你做项目啊?”一次课间,几个男生找到了刘志刚老师、虔诚地问道。

学生想学习,作为老师一定会倾囊相授。这是刘志刚的第一反应,但从一个职业院校大一新生到能够真正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学生,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不仅需要很多超出专业本身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操作能力。由此,为学生“充电”的“虚拟创新班”应运而生。

方法科学,循序渐进入门道

“进入虚拟创新班的学生,我首先会跟他面聊一次,以确定学习发展方向。”刘志刚坦言,现在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非常少,一来可能不是自己选的、没兴趣,二来确实也没有渠道。对此,他将认识专业、确定方向作为“虚拟创新班”的第一课,“告诉他们创新班的几个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基础来选择”。

第二步,刘志刚会开“学习书目”。他告诉记者,这些理论知识全靠自学,他特意传授了一套自己在华为培训时的学习方法,“一本教材,第一遍花1-2个月时间仔细研读并做好笔记;用1-2周迅速看第二遍;第三遍再看的时候,基本就能消化了;而对于一门学科,可先选择相对通俗易读的教材,然后再选择更厚、更深、理论性更强的教材学习,几轮下来,理论知识框架也能基本形成”。

这个自学啃书的过程,要坚持下来并不容易。为此,刘志刚给每一个学生指定一名“学生导师”与一名“工程师导师”,凡是自学中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求助学长学姐,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直接询问企业工程师。“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方式,而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虚拟创新班的学习氛围也更浓了。”

“教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比单纯的教授知识本身更重要。”刘志刚告诉记者,自学的方法和理论、“学生导师”等的模式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而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知识、学会学习,只有打牢基础,才有能力慢慢参与到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之中。

全程参与,学生做项目挑“大梁”

前不久,1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陈付友和另外两名学生代表施耐德公司前往宁波更大集团,完成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工程的工作。专业的技能、职业的谈吐,得到了施耐德项目团队及客户人员的全面肯定。在得知他们还是在校生时,更大工作了6、7年的工程师惊讶地竖起了大拇指。

为什么学生的技能如此过硬?刘志刚笑着告诉记者,因为我们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仅仅是做老师助手、按部就班地操作,而是参与项目的方案制定、与客户沟通修改、开发、具体实施等全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技术,成为项目的“主人”、甚至挑“大梁”。

“虚拟创新班”的教室,也是刘志刚和企业工程师交流、讨论的基地。“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一个科研项目从确定主题、研究方案到具体实施、后期优化等整个过程都是全开放的。”刘志刚告诉记者,学生也可以随时参与,提出自己的不同方案和意见。

平时,企业工程师不定期地会为学生做项目相关知识技能的专题辅导,并邀请项目的学生成员一起出差,参与到与客户讨论、修改方案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和与客户沟通能力均得到了很大提高。”刘志刚告诉记者,到了后期,企业甚至放心到让学生代表企业去客户单位服务。

“到了这个程度的学生,企业自然都是抢着要的。”刘志刚表示,“虚拟创新班”就像是一个学习工作室,通过科研项目这个纽带,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共同学习、交流、进步。如今,从“虚拟创新班”走出去的毕业生已有二、三十位,个个都是企业的争抢对象。

对于这种“虚拟创新班”的创新模式,刘志刚坦言,核心有三点,教师有项目,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方法优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养成自学习惯;学生导师,为虚拟创新班的扩大规模提供可能,“当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得到全面提升”。目前,这种模式已在无锡职院逐步推广。(通讯员陈敏)

来源:无锡职业学院

(责编:万子菱(实习生)、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