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琴,外语学院2011级德语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绩点3.9/4.0,两次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2012-2013 北京高校传统武术养生大赛集体九式太极第一名。曾实习于中国网多语部,现已保研至北京大学德语系。)
潘琴面庞清秀,气色自然,这与她规整作息有关。每日十点半入睡,五点半起床晨练。她笑侃自己是退休老干部的做派,整日研究中医草药、太极招式、养生哲学,与三、四十岁的修道之人琢磨功夫,讨论国学,兴起叫上三五好友户外登山。身边的人在忙碌着实习、比赛、学生工作时,她捧着小说看得入迷。“嘿嘿,还是看书自在。”她略是狡黠地一笑。
在专业领域,潘琴性格中的“执着”和“自由”糅合起来,“不尽信”、“不盲从”。从兴趣出发,她并未将视野限制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不以集邮式心态急于完善自己的简历。大学四年,潘琴混迹于贸大各式人文课堂之间,蹭课脚步从未停止;周末她常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听前沿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一待就是一整天。德语文学选读一课,她从喜好的作家入手,坚持阅读原著经典,久而形成习惯,开始逐渐熟悉德国文学。在她看来,大学教育重要的是培养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课堂的力量便在于授课老师的人格魅力,加上个人的积累和沉淀,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受用终身的。
潘琴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她有一群不分年纪、能谈理想的朋友,由此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性。她坚持简单化原则,处事更崇尚侠者道义,本色、随性,有人说她没有学姐的架势,她也索性不着“学姐”装束。“也许会吃亏吧。”她笑着摊了摊手。实习期间,她常因为所撰文案与老板意见相佐,争辩一两小时不休止。“难得真性情,老板宰相肚。”潘琴事后总结道。她的书包总是有点重,里面装着南怀瑾的著作,中药典籍,或是德语原版小说,多是难啃的“砖头”,每日她便在宿舍、图书馆间搬来搬去。“没办法啊,要读的书太多了。”潘琴感叹道。
谈及未来,潘琴更期盼在大学能有落实理想的空间。她用“水到渠成”来评价自己的成长历程:心之所向,志之所趋,路之所至。“读书做人,需得赤子心。”
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