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 (熊旭 实习生 万子菱) 27日上午,江南大学举行2015届毕业典礼。6000多名毕业生满欢欣喜地接过毕业证书,开启人生新的旅程。典礼上,陈坚校长发表了题为《拥抱不确定的未来》的致辞,为全体毕业生送上殷切寄语。陈坚校长和毕业生们一起探讨了他们即将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什么是社会”,他希望,毕业生们继续秉承江南大学“崇德修身,务实坚毅”的理念,“直面变革,主动创新”的作风,“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由衷地祝愿他们都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自己能确定的幸福。
以下为演讲全文:
拥抱不确定的未来
——在江南大学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刚刚,当校歌的旋律回响在体育馆的时候,我百感交集。今天,又到了毕业典礼的日子。看起来,毕业典礼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对于全体2015届毕业生而言,今天是青春散场、回忆定格,你们定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大家送上最真挚的祝贺与祝愿,祝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祝愿你们——人生更加精彩!
同学们,毕业季是忙碌季,是离别季,也是憧憬季。最近这一个月来,你们参加毕业答辩、毕业晚会、毕业聚餐,经历着欢欣、紧张、回忆、感伤、牵挂、期待等种种毕业情绪。我想,对于江南大学,你们应该是热爱多于抱怨,不舍多于不满吧,因为此时此刻,我在你们的眉宇之间看到了对母校的深深眷恋。
江南求学路,此情成追忆。在校期间,你们当中有的同学积极参与了APEC会议中外领导人服装设计的工作;有的同学只身前往学校第一个卓越工程师海外基地实习培训;有的同学获得了数目可观的风投资金,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求真求是的“新常态”,感受到了努力奋进的“正能量”。同学们,今日一别,你们是否会无限想念教学楼里循循善诱的授业恩师、文浩馆内欢歌劲舞的好友同窗?是否会常常忆及世纪大道的落樱缤纷、设计馆里的奇思妙想?是否会心底珍藏小蠡湖畔的初次邂逅、清明桥下的书声朗朗?我确信,从今日起,江南大学这个名字,连同与她相关的一切人和事,都将被你们无限珍重地收入行囊,与你们一生相伴。我要祝贺你们正式成为江南大学的校友群体——15万“天下江南人”的一员!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在你们的入学典礼上,我曾给你们讲过“什么是大学”?相信如今,你们对这个问题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现在,你们即将走出校门,“什么是社会”成为你们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显然,社会与大学多有不同,社会更多元、也更复杂,那里有理想也有现实,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精彩也有无奈。更重要的是,那里有更多的未知数和不确定。很多人都不喜欢这种不确定性,但是我想说,这不确定的未来终将成为你们最广阔的舞台!
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想,大学教给学生的知识,总有过时的一天,而一所大学的理念、作风和精神,却将影响学生终身。那么,江南大学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让你们在走出校门之后,能更从容地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江南大学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样的印记,让你们凭借这些印记,在诸多的不确定中把握机会、实现成长?今天,在跟你们进行离校之前的最后一次交流时,我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我希望江南大学“崇德修身,务实坚毅”的理念,能成为天下江南人坚持的行为习惯。
江南大学地处吴文化发源地——无锡。在无锡的鸿山,有个泰伯庙,纪念着开化江南的始祖——泰伯。人们对泰伯尊崇有加,是因为他三让天下,奔赴江南,开启了吴地文明的先河,留下了“泰伯奔吴”的佳话。纵观吴文化发展史,从远古的至德泰伯,到明代“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的东林书院,从近代“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工商望族,到当代尚德务实的无锡精神,无不体现出吴文化的精髓。江南大学植根在这片土地上,受吴文化的长期浸润,校园中工商翘楚捐建的公益图书馆、文浩科学馆、君远学院等,既是耕读传家与兼济天下的体现,也是吴文化传承发扬的载体,这种精神已经内化为江南大学自身的追求,并作为价值理念传递给一代代师生。
同学们,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不管未来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要立足当下,努力修为,以宽广的胸怀、坚实的行动和毫不气馁的坚持坦然面对,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希望江南大学“直面变革,主动创新”的作风,能成为天下江南人坚守的人生态度。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必将打破我们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原有的确定性。面对变革的挑战,我们唯有主动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最终赢得现在看起来尚不确定的未来。回顾学校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新的江南大学组建十多年来的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与全校师生主动顺应时代、大胆创新变革密不可分。就拿人才培养来说,为了培育同学们具备时代要求的职业素养,我们大力推进勤工助学改革,你们中间,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人曾在勤工助学岗位上初尝了职场滋味,更深地体味了与学校的融入感;为了帮助同学们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我们积极培育体育精神,你们中间,几乎100%的同学都经受了体育精神的洗礼;为了拓展同学们的全球视野和文化认同感,我们不断推动学生海外交流交换,你们中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通过海外学习获得了明显进步。即便是今天的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也是历经多次改革才有了现在这样的组织形式,学校期望能以这种方式让你们经历更好的最后一课,送给你们一个最难忘的告别礼。
同学们,变革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而也给予了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是对我们智慧、担当、意志、定力的巨大考验。习近平同志说过:“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唯改革创新者胜!”希望你们不拘泥于现状,不沉湎于既往,面对时代的洪流顺势而为,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希望江南大学“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能成为天下江南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同学们,“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是我们江南大学的校训,你们一定耳熟能详。可是,当你们即将毕业的时候,是否可以再次思考一下这八个字的内涵?思考一下这八个字是否会在你们迎接不确定的未来时,带给自己信心和力量?前不久,我在即将出炉的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名单中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姜龙。姜龙1985年毕业于我校纺织专业,现在担任江苏省海门市市委书记,此次,他作为江苏省4位拟受表彰的基层干部之一,是从全国2800多名县委书记中脱颖而出。毕业三十年来,姜龙从一名纺织厂的技术员,到基层公务员,再到地方主要领导,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哪怕在最平凡的岗位,也踏踏实实学习,勤勤恳恳实践,力求做到最好。我想,这就是对“笃学尚行”最朴实的注解!再看我们的教师,大家可能知道,这两年,以姚惠源、伦世仪两位教授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先后成立。姚先生是我国稻谷加工工程技术的创始人之一,伦先生是我国发酵工程领域最早的博士生导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学者,他们治学严谨、睿智豁达;作为开拓者,他们锐意进取、勇于实践;作为江南人,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学术生命、人生追求与科教强国的使命、教书育人的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学科专业水平的大跨越。两位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奉献在教学科研战线,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心系教育、创立基金,期望以此为人才培养、行业发展、民族振兴再尽一份力。我想,这就是对“止于至善”最完美的诠释!
同学们,从我们的老教师和校友身上,可以看到,“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已成为数辈师生薪火相传的人文精髓。我希望每位天下江南人一生保有这鲜明的精神烙印和文化基因,无论身处如何多变的生存环境,都激励我们勇敢、坚定、执着地去拥抱不确定的未来,去创造更美好的时代。
亲爱的毕业生们,未来如此多变,未来又那么多彩。未来的不确定带给我们的,其实是人的无限可能性。我衷心祝愿你们都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自己能确定的幸福!山水一程,执念千里,在你们即将启程的时候,我想用汪国真先生的几句诗为大家送别——“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