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人民网>>教育>>正文

靠抢来的“状元”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吗?

郭华桥

2015年06月29日10:0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北大清华争抢高考状元由来已久,2001年8月13日《人民政协报》头版《招生大战烽烟四起》曾提到“清华北大华山论剑,8月一到就争夺各地状元”。只是到了自媒体时代,人人既是受众又是新闻源,在舆论场的作用下,同样一条抢夺状元的新闻,负面影响成几何级增长。于是,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微博原本是两校对外招生宣传的窗口,却因两校招生工作人员的微博互掐,引发网民高度关注,结果着实让中国顶尖的两所大学颜面扫地。这不禁让人想问,“名校,抢来的高考状元你能留多久?”

首先,不管孰是孰非,两校抢人做法不仅“伤害”了国人对名校的崇敬之情,也使自己输掉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有的底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该有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宽阔的胸襟,就应该树立梅贻琦先生强调的“大师”形象。建设世界一流名校,更要为考生着想,要去认真地了解考生的兴趣、志向,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学校,这样才是“两不耽误”。当然,拿分数来谈判的考生不要也罢。笔者多年前,也参加过几次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每次都只是如实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所在学校的专业情况、什么分数可能被录取、什么分数能够确保,若回答不了就向学校招办咨询后再如实转告——只尽介绍义务,然后将选择权利交给考生及家长自己,让其自行决定。

其次,不可否认名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是学校管理者绕不开的问题,优质生源始终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但高考状元是否一定等同于优质生源值得商榷,尤其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更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笔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理应承担更多的知识创新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的知识创新孵化器,这也应该是更多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但,高考状元是否一定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恐怕因人而异。学术创新需要的是能静下心做学问、耐得住寂寞的优秀学生,他们的高考分数不一定都是最高的。因此,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学应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更多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成长为学界翘楚、大师,通过他们在学界的辐射影响,自发地吸引更多莘莘学子主动投奔;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健全制度,激励大学教师多发掘以学术为业的优秀学生,一起潜心研究,进行知识创新。

第三,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互联网+”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有必要呼吁淡化高考状元的称号。网上流传的段子大家都能耳熟能详:考上大学的同学要和没考上的同学搞好关系,等大学毕业了好去他们的公司打工!虽然高考依旧主要是寒门弟子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但社会文明程度进入到价值多元时期,高考不再是所有人的唯一通道。只要遵纪守法,能够自力更生,也不失为一个合格公民,再加一点爱国、助人为乐就不失为好公民。因此,高校领导要理性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要过分追求高考状元的数量,以改变招生宣传策略,不能用争取到一个高考状元就奖励多少的简单做法刺激招生工作人员做出有伤学校声誉的事件。此次抢人事件应汲取教训,尤其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更应注重媒体形象。

北大招生宣传片《星空日记》之所以颇具震撼力,就在于其特色。无论是北大,还是清华,只需要真诚的向考生介绍出了学校的特色,选择的事情就交给考生自己吧。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应有的范!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责编:贺迎春、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