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大学
人民网>>教育>>正文

南工大校长黄维:乘骐骥以驰骋 怀天下以担当

2015年06月26日11:01    手机看新闻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各位远道而来的家长朋友们,支持南工事业发展的媒体朋友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坚信,你们将无悔这四年青春岁月的付出。南工的四年时光,不仅使你们增长了知识技能、夯实了人生基础,使你们丰富了经验阅历、延伸了人生宽度,使你们提高了修养境界、增加了人生高度,更为重要的是,她赋予了你们智慧和力量,改变了你们的人生格局。

每年的毕业时节,就像交替的四季,春华秋实,夏长冬藏,令人不无感怀,却又心生希望。再过几天,你们就要告别自己的大学生活,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就好比种子离开母体,幼苗离开苗圃,你们将在新的天地里生根发芽,伸枝展叶,打拼出自己的美好前程。

今天的毕业典礼,由于在端午节假期里,显得有点特殊。大家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因天人相应而立,孕人文精神而丰”。文化符号往往融汇在节日的习俗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今天很多内容都免不了因时制宜,和屈原、和诗歌相关,这也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者,更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情感涌发、酣畅淋漓,无私无畏、勇敢高尚,其代表作《离骚》抒发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是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另一和《离骚》并称的经典是《诗经》。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诗经》在当时几乎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孔子也极为推崇《诗经》,并对它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教育作用做了深刻生动的总结。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让一个人有情怀、有格局;“观”是让一个人有洞察力和判断力;“群”是要有群体的意识和担当的精神;“怨”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态度。可以说,以“兴、观、群、怨”这四个字为核心的儒家诗教对后世、直到当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几乎引申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我想借这四个角度做一些阐述,请大家思考是否有价值,是否可以坚持。

第一,所谓“兴”,要有博大的情怀

朱熹在解释“兴”时用了四个字,叫“感发志意”,就是把内在的志向意志感受激发出来,成为由内而外的情怀。情怀和理想不一样,因为它不够具体;情怀也有别于志向,因为它不够清晰。情怀是很抽象的东西,是一种格局、一种态度、一种温度;情怀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一种按捺不住的生命的激情。

前段时间,我在讲《延安精神与南工智慧》时,曾经着重提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什么有四万多热血青年会克服重重阻挠,奔赴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延安?为什么在简陋的窑洞里,会产生如《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大批经典著作?——我粗浅的理解,那就是因为情怀。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同样在诗情中展现了他史诗般崇高雄浑的视野。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抱负不凡,17岁时给父亲留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许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如俯仰天地之间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遥望云山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究问苍穹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描摹长江大桥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眼观六路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横空出世的“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东国”;……字里行间,无一不以天地为胸怀,养浩然之气魄,展示出一位诗人革命家无限的豪情壮志。

讲情怀时,需要提到“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情阐述“中国梦”时讲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成为“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诠释。今年6月1日,他在会见少先队七大代表时指出,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时代催人奋进。置身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身处“全球化”、“互联网+”、“新常态”、“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时代语境下,我们所面临的广阔天地前所未有,情怀更加可贵。

同学们,我并不担心我们南工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找不到安身之所、灵魂之伴,但我希望同学们在走出南工校门之后,依旧保持学生时代的求知欲望,保持纯朴真挚的理想追求和赤子情怀。这是我对你们的第一个期望。

第二,所谓“观”,要有理性的眼光

观其言而听其行,朱熹将“观”解释为“考见得失”,得失就是是非,意思是说要有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即具备基本的价值判断力。

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孟子的“四心”说或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完美的人格应该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他看来,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是心性有缺陷、不合格的、麻木不仁的另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生观、世界观是‘总阀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加深理解和认识。价值判断力既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水平的高下、知识层次的深浅、道德素养的厚薄、文化滋养的多寡等综合因素,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和一个民族的未来命运。

不得不说,我们处在一个纠结的时代。这个时代看起来无所不能,但也充满着不信任。随着社会转型和价值观渐趋多元化,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入侵了健康社会的肌体。再者,信息化的发展,伴随个别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和娱乐化的大肆泛滥,出现了一些以丑为美、以耻为荣,“无下限”的“恶趣味”。譬如,无论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还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外国的月亮总是比较圆”、“呲必中国”似乎已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时尚。一些人对西方价值观的艳羡之情、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而谈及中国时,则莫名地表现出了令人生寒的鄙夷,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未来需要你们青年人的承担,需要你们正面的、理性的价值观。越是纷繁复杂、众声喧哗,越要擦亮眼睛、拨清迷雾,世界需要你们的审视、需要你们的关怀,更需要你们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心和耐心。这是我对你们的第二个期望。

第三,所谓“群”,要有担当的脊梁

“群”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充分肯定。人是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的,因此必须要有群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具备担当精神。

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士大夫、近代知识分子阶层,常常集结成社、针砭时弊、共赴国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众多经典名句完美诠释着担当精神,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敢于担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担当”这个词语随处可见,“有担当”已经成为他的执政风格。他对当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敢于担当更是身边的正能量。大家知道,创新创业是南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重要发展路径,一代代南工人前仆后继、敢于担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创造了一项项创新创业奇迹。在这里我也向大家汇报一下最近我们南工所取得的两大重要进展,分别体现了南工人在创新和创业方面的最新突破和“一心一地”建设的最新进展,并曾一度在我们南工校园网主页上置顶多日,想必大家已经注意到:

其中一项,由徐南平院士带领我们引以自豪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亦即“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膜研究部的研发人员所创造。他们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先后攻克了多项世界性难题,不仅成功地将造纸制浆废水回收利用,而且全过程实现零排放,此举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更成功地诠释南工人“顶天立地”的“立地”之坚实。

另外一项,由我校最年轻的科技创新团队、“海外人才缓冲基地”的重要载体——先进材料研究院所呈现。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的50多名优秀科技人才,他们从零开始、白手起家,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仅在过去的一年间,就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高显示度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发表在《自然》、《自然?材料》、《自然?纳米技术》和《自然?通讯》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佳绩,助推南工自然指数快速攀升至内地高等学校第37名,引领南工“5030”目标的实现,则成功地诠释南工人“顶天立地”的“顶天”之高远。

这两项事例告诉我们,面对困境要执着坚守,面对机遇要敏锐把握,面对转折要革故鼎新,才能经营好自己钟爱的事业,承担起作为国家一员、社会一份、历史一环所应肩负的责任。

亲爱的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你们要传承和发扬母校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品质,在实践中有新突破,在发展中有新思路,不负青春年华、不负美丽人生、不负泱泱中华。这是我对你们的第三个期望。

第四,所谓“怨”,要有批判的思维

钱钟书在《诗可以怨》中以韩愈的“穷苦之言易好”为讨论焦点,写出了“怨而不怒”的夫子自道。“怨”这个字表面上看是怨恨,实际上是一种独立批判精神,指能够独立思考、批判自己,具备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称之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众所周知,犹太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全球1300万犹太人仅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却获得了近30%的诺贝尔奖。犹太人的教育格外重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在不断尝试解决问题中成长。

话题回到屈原。《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通篇有376句,提出了172个问题。他在诗中向天文地理、圣贤大哲、伦理道德,一一发问,纵横恣肆、左右莫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问精神就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尤其需要这种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创新之光长明的不竭动力,可以激发好奇心、启迪想象力、培养洞察力,是滋养创新的源头活水。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粗暴的故意“找茬”,也不是刻意惹是生非和无理取闹,而是质疑性的思维技巧。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常言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都是批判性思维。

从这个角度讲,大学读得怎样,不在于上了多少门课、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学会了独立思考、能否批判思维、可否创新和传播新的知识。同学们踏上社会,也切记要保持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要永远不满足,永远不保守,永远持批判的立场。这是我对你们的第四个期望。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个传统,弟子学成,临行之时,作为师长应赠语寄别,谆谆教诲、依依话别。今天,我就把“兴、观、群、怨”这四个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有情怀、有判断、有担当、有思考,支撑和坚定你们的理想和信念,丰富和完善你们的事业和人生。

同学们,人生崭新的旅程已经开启,希望你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一张毕业证,还有博大的情怀、理性的眼光、担当的脊梁和批判的思维。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母校的牵挂和不舍。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梦的实现,你们的人生将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将面临诸多挑战。母校将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心将因为同是南工人而紧密相连,我们的目光将永远追随你们,为你们的人生加油喝彩,为你们的成绩骄傲自豪。

屈原在《九歌》中写道,“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离别固然令人伤感,但有了新的知己,不又是一件高兴的事吗?莫愁前路无知己,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母校始终关心着你、等候着你。

再见了,同学们!奔跑吧,同学们!

祝福大家!

谢谢大家!

(责编:王李(实习生)、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