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毕业的季节,在牛津大学里度过大半年时光的王嘉乐,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在这所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世界名校里如鱼得水。他不仅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学习和科研工作,同时也积极参加博士研究生代表的竞选,组织学生的社交活动,并为牛津大学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对于我来说,在牛津的学习和生活就是南科大四年的延续,有了南科大的基础,我会努力在牛津继续书写南科大的历史。”王嘉乐说。
神童、学霸……光环笼罩之下,真实的王嘉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大师兄?小师弟?傻傻分不清楚
关于王嘉乐,如今南科大校园里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光辉事迹”:
他是“神童”,小学连续跳级,10岁便上初中,12岁即参加高考,拿到648分的高分,13岁顺利考入南科大,是首届本科生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他是“学霸”,刚到南科大的第一年,他就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设立的一等奖学金,此后更成为各大奖学金排行榜上的常客,并且大一即发表学术论文;
他是“大师兄”,南科大历史上的第一位毕业生,仅用3年半时间就完成了本科阶段所有学习研究任务,2014年6月顺利提前毕业,10月奔赴英伦攻读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他是“小师弟”,本科毕业时才17岁,同龄人正在上高二或高三呢,南科大绝大多数学生的年龄都比他大。据说牛津大学为了迎接这位小博士生的到来,还特意为他挑选了一户合适的监护人家庭,因为他当时还是未成年人,英国法律不允许他像其他博士生一样独自居住。
敢于质疑权威的“学霸”
带着“神童”的光环进入南科大,王嘉乐遇到了新的挑战。“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不太适应南科大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一次老师让我上讲台做报告,我紧张得两腿一直在抖,说话也结结巴巴。”但很快王嘉乐发现,南科大的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大一有一次上化学课,王嘉乐对老师所讲的一道公式产生了疑问,他大胆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任课老师当即表示了肯定,并在课后会同其他教授和他一起讨论,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这一次的经历让王嘉乐兴奋不已。渐渐地,在日常学习中,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讨论,王嘉乐都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后来即使站在权威的专家、教授面前,我也敢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质疑他们的学术观点了。”王嘉乐笑着说,“南科大让我变得自信。”
王嘉乐是南科大最早跟随导师参与科研工作的本科生之一。“第一次做的东西很简单,计算有限圆柱体的电场,源于一次课堂上受到老师讲课内容的启发,自己产生了一个想法,于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代码调试程序,然后把研究结果发给老师。经过反复几次修改后,这篇论文被国际会议接收。”王嘉乐回忆道:“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并且比较完整地体验了一次科研的过程。”之后的4年里,王嘉乐一直没有间断参与科研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具体的科研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度过难关
2013年,正当王嘉乐在积极准备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妈妈不幸被查出患了重病,必须到广州住院。懂事孝顺的王嘉乐从此每周都要在深圳和广州两地跑,一边做毕业设计和申请学校,一边照顾住院的母亲。学术导师刘军丰得知情况后,为了不耽误王嘉乐的学业,特地调整了自己的工作安排和休息时间,经常在深夜对王嘉乐进行毕业论文辅导。同学们也无私地帮助王嘉乐,许多同学发信息鼓励王嘉乐,主动为他抄写课堂笔记,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为了照顾妈妈,又不耽误第二天的上课,我经常凌晨1、2点从广州坐高铁赶回学校,同一宿舍的室友们不仅毫无怨言,还经常为我留灯。”
10轮面试打动牛津大学教授
2014年3月,王嘉乐获得了牛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提起当初牛津大学的面试,王嘉乐仍“心有余悸”。“面试总共经历了10轮,教授们问了许多具体的专业问题,好几次我都觉得招架不住了,但幸好最后我还是回答出来了。”王嘉乐说,扎实的学习基础和自信清晰的表达是他进入牛津的敲门砖。“有一位教授问了我一道非常专业的问题,我回答时引用了一些论文,而正好这位教授就是其中一篇论文的作者。”王嘉乐言简意赅地剖析了该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并提出自己进一步完善该研究的操作方法。让他料想不到的是,他的想法和这位教授即将要开展的工作一拍即合,教授当时就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想法独立,有理有据。”
如今,已经在牛津大学里度过大半年时光的王嘉乐,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在这所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世界名校里如鱼得水。他不仅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学习和科研工作,同时也积极参加博士研究生代表的竞选,组织学生的社交活动,并为牛津大学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对于我来说,在牛津的学习和生活就是南科大四年的延续,有了南科大的基础,我会努力在牛津继续书写南科大的历史。”王嘉乐说。
(采写:蓝海 庞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