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2009年9月18日,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全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所5个研究所。同时,下设学院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以及校友办公室等党政机构。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刊《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挂靠学院。北京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中心、北京高校思想理论动态研究中心、北京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本院。
师资队伍: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本学科专兼职教师34人,其中,校内29人,校外5人;正高职称14人(含校外5人),副高职称13人。全职教师75%具有博士学历,4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历。现有教职工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人选1人,北京市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入选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学科带头人2人,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11人,1人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 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根据学科建设重点方向以及学术平台建设需要,加大研究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着眼于已有教师积极性的发挥,着眼于已有教师持续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学科建设的薄弱方向、薄弱环节来引进与培养人才。争取学校人才引进政策与专项经费的支持,既争取引进教授等学科带头人,又利用经费支持来促进年轻博士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学院每年选派教师参与教育部、北京市组织的各类培训,所有正高职称人员以及4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参与过培训。
主要成绩:
教学改革: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被评选为教育部首批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示范推广项目(全国仅20个)。为了促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学院成功举办、合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在平稳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秩序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化管理,支持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斐然。目前,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合作,大学生《社会实践》),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独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作《大学生社会实践》、),校级精品课程3门(独立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合作大学生《社会实践》),校级优秀课程2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校级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4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王蓉霞讲授的《国情与国史》、鲁春霞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宋琳讲授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2014)),陆俊、陆宁等10余位老师的课堂荣获校级免检课堂称号,还有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彩教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被评为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在教学研究方面,学院有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项,北京市教工委重点项目1项,校级教改重点项目2项目,校级教改面上项目4项,研究生发展基金项目7项。在教育教学获奖方面,学院有2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院教师指导的首都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获特等奖2个、一等奖3个,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个、一等奖2个,获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个。
学院面向4门本科生思政课,构建系统化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教育部本科实践教学条件改善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平台,为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学院在教育部社科司、高等教育出版社支持与指导下建设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全国高校三个思政课教学分站之一),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教改处于领先位置。高等教育出版社社政分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福州大学等多个单位专程调研我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情况。同时,2014年,北京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会秘书处落户学院,我校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依托此平台,学院承办了北京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讨会以及2次暑期备课会。教改项目负责人多次应邀在教育部、北京市教工委组织的相关教学研讨会上介绍经验,进一步扩大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