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莫让“打伞门”打散师生关系

2015年05月07日09:21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近日,一组学生给老师出游全程打伞的照片在互联网上迅速流传,持续发酵。涉案老师终于亮相后却是声泪俱下,还原当日事件始末,只是这厢撇清、洗白尚未奏效,那厢来自舆论界“师德沦丧”“特权主义”“官本位”的大盖帽就一个又一个扣在了女教师的头上。

据报道,该老师平时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舆论中所说的“紧张”,根据该老师事后的说法——“学生们当时的举动都是自愿的,而自己也没有多加考虑”,如果属实,那么至少证明师生之间在“打伞”一事上并不存在强势者对弱势者的“特权”强加,那为何仅仅由一组所谓的“特权”照片,就能让各种舆论的利剑直指当下已经脆弱不堪的师生关系呢?

纵观互联网上关于此事近乎一边倒的舆论声音,笔者认为,该教师坦然接受学生为其撑伞固然不对,但据教师介绍,该学生是因和老师关系好,主动为老师打伞。这一举动,也恰恰反映了他们师生关系的融洽,但是目前的舆论却是斥责的同时掺杂了批判。让原本只是一幕反映师生关系的融洽的照片,演变成了“师德沦丧”“官本位”思想的现实。是什么因素导致老师身陷舆论漩涡?

据笔者了解,近几年,“教师性侵”“师生殴打学生”“体罚学生”等新闻层出不穷,渐渐将教师持有的权力扩大为特权甚至神化,并很自然地将学生归入“弱势群体”,成为大家“袒护”的对象。一方面,是一系列的负面新闻导致教师形象被“妖魔化”,另一方面是学生屡遭摧残伤害,导致公众同情心不断泛滥,一旦涉及师生关系的新闻,就会先入为主地将老师看成是有过错的一方,在此事件中,原本的“关系好”演变成“关系坏”也就在预料之内、情理之中的了。

师生关系的紧迫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对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古来有之。面对当前的困境,我们如何才能将一些并不和谐的“音符”消弭在摇篮之中?

尽管在字面意思上,师生关系涉及的两者只是“师”与“生”,但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对于师生关系的缓解,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的协作努力,以此来推动形成“尊师重教、师生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社会各界来说,要积极克服“刻板成见”对老师的伤害,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拒绝盲听、盲从;对于学校来说,应该着重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教师树立良好师德,以期重塑教师在舆论视野中的正面形象;对于家长来说,要摒弃“被害妄想症”,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要选择信任学校、老师的工作态度,即使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也要避免头脑发热、为舆论牵引。

除此之外,在制度上,学校最好通过建立学生申诉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等,为学生、教师、学校等各方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平台、保障各方权益的途径。当师生产生矛盾时,通过此类平台进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遏制冲突的恶化。

总而言之,面对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师生关系报道,擦亮眼睛、洗净双耳、换位思考、谨慎定论,应该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常态,希望这样的良性循环能让和谐的师生关系重回视野,不再渐行渐远。(张胜磊)

(责编:郝孟佳、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