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一个太阳。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这是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短短的文字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与方式,加之作者自己深厚的感情,使得文章的描写富有立体感。大师们的写作方法是否可以总结成规律与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到底是感性的认知,还是更需要理性、量化的评价标准?
相信这些问题曾困扰过每一位语文教师。日前,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在济南明湖小学召开现场会,与会专家对于当前我国作文评价标准的共同认知是,指标过于模糊,评价不够科学,同时不具备对日常教学的指导性,“教育评价理论告诉我们,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遗憾的是,审视我国的作文教学,作文评价几乎丧失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说,“其根本原因是,作文评价标准定得过于模糊。”
80年前,梁实秋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言:“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现在教中文的最大的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如今,80年过去了,梁实秋所言问题依旧存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教授包明德指出,“翻开语文教育历史,专讲规矩者渺渺。即使讲到了规矩,也是主观性偏强而客观性较低。”有专家指出,长此以往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作文评价标准模糊,阅卷老师很难对作文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日常的作文教学,教师们很难成体系地将方法教授给学生。语文新课程改革10年来,写作教学步履维艰。如何走出困境,建立公正、科学、有效的写作水平测试体系,已经成为作文教学之必需。
那么,何为公正、科学、有效的写作水平测试体系?包明德教授认为,标准要做到三点:“一是从理性的角度为学生定位,让学生清醒地知道自己当下的写作描写水平等级状态;二是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在他需要的时候有奔头而不是不知所措;三是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台阶,一个可以随时自我矫正评判的尺规。”
据了解,有关专家、作家、一线教师研发的一套专门用于对中小学生及社会青年进行写作能力测量评估的第三方评价系统已经在研制过程中,该体系不同于当下作文评价常用的“主题正确”“文字流畅”等感性的描述,而是给出更为具体的要素培养点,针对记叙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都给出更为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从而改变以往评价过于笼统与感性的做法。
“希望通过这样一套体系,真正让孩子们找到写作的‘钥匙’。如果学生从写作中很难得到成就感,很少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丧失写作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原中学语文教材主编顾振彪说道。
“当然,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提供一个更为科学、更可量化的标准还只是第一步,培养孩子敏感的心灵,善于发现的眼睛与独特的感知,是作文教学的更高境界。”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毛继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