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2015公考申论必备热点:早婚的孩子

2015年03月09日09:04  来源:京佳教育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2015公考申论必备热点:早婚的孩子

【背景链接】

2014年12月1日《京华时报》报道:云南金平县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辍学结婚生子并不罕见,生了几个孩子仍未到法定婚龄。村民多认为现在生活不错,衣食无忧,不需要用知识改变命运。县政府称一直在努力抑制早婚现象扩散,采取“控辍保学”措施,但处罚难操作。

据了解,金平县的女孩子一般12岁便结婚入洞房,13岁就要生孩子,否则再老个一两岁就是“剩女”,恐怕没有人会要。16岁是几个孩子的妈是正常的事情。当地居民每家都有大片的香蕉林和橡树林,好的家庭每年收入十几万元,中等收入的家庭也会有五六万元进账。比起城里人,他们的生活并无压力,更多注意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上。因为有些女孩子读五年级的时候就要辍学结婚,导致这里的教育非常落后,大家都是以劳力赚钱,走出村庄的人几乎没有。

“早婚的孩子”背后折射的是“读书无用论”的隐忧。

【政策理论】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问题阐释】

1.农村学生占高考“弃考族”大多数。在2013年全国高考中,约百万考生放弃高考。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些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不再去走高考的“独木桥”,客观上减少了高考人数。而更多的弃考学生直接选择了就业。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就业或来年再考。而这80多万名学生当中,农村孩子占绝大多数。

2.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低。2013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14.2%,即平均每7名本科新生中只有1名农家子弟,而这个低得可怜的比例,还是近年来不断增加的结果。据北大招生办介绍,近两年,北大农村生源比例以每年2到3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即在两年以前,北大的农村学生仅占10%左右。这是城乡教育鸿沟的表征,把城乡教育差距直观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3.农村辍学之风抬头。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某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

【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1)教育成本和就业状况“冰火两重天”。近年来,一方面是大学学费节节攀升,上学成本越来越高昂,家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年年都有“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薪资,即便与一些技术工人、农民工相比,也是越来越不好看。而企业调查则表明,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对路子、用得上的大学生太少了。这就要求高校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改革,培养更多社会既需要又有用武之地的人才。

(2)“拼爹”、靠关系的社会风气盛行。“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现象随处可见,靠关系获得发展、借人脉获取资源,消解着社会的公平底线。“官二代”、“富二代”堵塞了平民子弟的就业通道与上升空间,考大学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高。

2.主观原因:(1)家长功利主义思维严重。读书有用没用的观点都是一种盲目的功利主义思维,村民们的偏见割裂了与时代的关联。他们这代可以固守山区靠香蕉和橡胶为生,后代们总要被时代裹挟去接触外边的世界。让十二三岁的孩子来养活他们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件很残酷的事情。(2)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困难造成辍学。部分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知识灌输,教育方法落后,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教学中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对学习失去信心,厌学、逃学导致辍学。

【解决方案】

1.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其实是社会的进步,意味着学生的教育选择多元、成才选择多元,但在我国当下,不选择上大学其实充满无奈情绪,这就需要大学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如果大学办学质量低、教育回报低,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学生选择放弃高等教育,并产生放弃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的连锁反应。

2.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学生享有平等发展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降低大学费用,提高学生素质,根据市场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才是正途。寒门上升通道不应被阻现在的大学教育确实出现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难怪有的家长觉得送孩子上大学太“不划算”。我们在呼吁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该反省到底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3.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空间,切实关注受教育者的权益。当学生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学学业时,这样的大学竞争力必然更强。在国外,不少国家的助学贷款基本覆盖所有的学生,凡是想贷款上学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这可以让学生自强自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读大学,而不需要家庭的资助。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既能培养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和能力,又能保障受教育者的权益。

4.重拾学生对读书的信心。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在“创业圣地”美国硅谷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无论背景怎样,无论来自哪里,只要你拥有知识和创新思维,就能成功”。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鼓励学生,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吃螃蟹的精神,以及敢于失败、担当的勇气,大胆迈出自己创业第一步,去勇敢地发掘“第一桶金”。

5.加大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力度,转变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这需要当地政府真正拿出措施保证政策的推行。村民们更多顾及的是眼前的利益,政府部门则需要以更远的眼光去推动当地的进步,这是对落实政策的负责,更是对当地居民今后生活的负责。

来源:京佳教育

(责编:贾雪静(实习生)、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