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人民网>>教育>>正文

新式校园超乎想象 解密校园建筑背后的故事

2015年03月03日07:45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新式校园超乎想象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屋顶农田。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OPEN建筑事务所供图

  中关村三小万柳新校区效果图。效果图

  中关村三小新校区。

  中关村三小新校区的教室及公共区。

  中关村三小新校区内随处可见的图书馆。

  北京三十五中大门。北京三十五中图片由京华时报记者徐晓帆摄

  北京三十五中国学馆。

  北京三十五中李大钊研究会。

  北京三十五中周氏兄弟故居。

  北京三十五中教学楼。

  北京三十五中志成讲堂。

  教学楼、教室、实验室、操场、食堂……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心目中学校的样子,可是现在,这样的学校形象已经OUT了。2015年,将有多所令人脑洞大开、耳目一新的新式校园在北京版图上出现。这些新式校园的出现完全颠覆了学校在人们心目中固有的模样,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实践的空间。

  新学期开学之际,本报记者向您一一解密这些校园建筑背后的故事。

  Part1

  □北京三十五中

  打造北京特色的

  现代化校园

  3月1日是北京市中小学生正式开学的日子,而对于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的1000余名学生而言,这一天则格外有意义。他们将正式告别位于金融街的老校区,搬入位于新街口地区的高中部新校址,迎接他们的将是一所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新式校园。

  走进校门盖上校训印

  三十五中高中部新校址位于赵登禹路与西直门内大街交会口的东南角,从路边看过去,这片灰色的建筑群并不打眼,学校位于北京城市新旧衔接的历史地段,灰色的楼体色调与周边的胡同、四合院的颜色浑然一体,而踏进校门却是别有一番天地。

  进入校门往上看,“勤孝、礼善、诚真、勇毅”的校训采用镂空的方式铺陈在校门之上,阳光投射下来,校训的影子印在了地上。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介绍,校门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篆刻的形式,学生每天从校门下走过,校训的影子则成为盖在每个走进三十五中的学生身上的“烙印”。

  周氏兄弟旧居原貌显现

  三十五中新校区校园总用地面积约4.2万m,拥有留有鲁迅家族旧居、前公用41、43、45号院、八道湾胡同、挂牌古树等一批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存。其中以鲁迅家族旧居和八道湾胡同最为知名。

  1919年8月,鲁迅买下八道湾11号院,与弟弟周作人在此居住三年多。四合院分正院、后院和西跨院三进,鲁迅与母亲、夫人住前院,周作人及其“苦雨斋”在后院。鲁迅的《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著作均诞生于此。

  鲁迅家族旧居是著名的文保建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重镇、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圣地”,如何在新校园设计中保护和利用好它成为校园设计中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邓烨是三十五中新校园的主要设计者。邓烨介绍,针对鲁迅旧居的保护通过拆除无关建筑和对主要建筑的落架大修,恢复了当时的格局,成为周氏兄弟纪念馆。其西侧新建了两进格局的鲁迅书院,成为学校的图书馆。

  此外,鲁迅旧居毗邻的八大湾胡同如何保持也是校园规划中一个难点。邓烨介绍,八大湾胡同曲折贯穿整个校园,作为北京胡同中少有的“曲折型”的胡同,保留胡同原有的肌理是设计中必须遵循的理念,在设计时,一方面通过对地面铺装的处理尽可能保留这一历史印记,另一方面是以八道湾胡同为主线,连接校园中重要的建筑和空间,通过建筑布局和形式的呼应营造传统的空间感觉,使之成为校园一条重要的步行路径和历史线索。

  2

  “遵义楼”异地复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是三十五中的创办人之一。1923年,三十五中前身——志成中学成立,李大钊任校董事会董事。李大钊曾在学校的旧址老楼——“遵义楼”工作过。此次拆迁,三十五中听取了多位专家意见,决定异地复建“遵义楼”。

  复建后的“遵义楼”占地约800平方米,与新校址大门遥相呼应,现已正式命名为“志成楼”,将作为学校校史馆使用。志成楼与校门、金帆音乐厅组成了东西向的“志成轴”,将校园分成北侧的教学、运动区和南侧的办公、辅助区,分别容纳了教学实验楼、体育馆、图书馆、地下自行车库、办公文体楼、音乐厅、阶梯教室、餐厅、宿舍、地下汽车库等多种功能。最南侧为与前公用胡同风貌协调,除了保留的古建院落外,新建了一系列中式院落,分别作为国学馆、书画院、办公、后勤,赋予传统古建筑新的功能。

  随着高中部新校园的启用,新学期,三十五中高一年级10个班将率先实行“五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即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校长朱建民介绍,此举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学生可不固定班级,依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选课,走班上课。

  邓烨介绍,为了给三十五中的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施展空间,新校园的设计预留了一些多功能教室和可改造空间,并构建了先进的智慧校园,可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下对教室和设备的更高需求;同时,学校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6个高端实验室,这些“高精尖”的实验室均藏身于古色古香的教学楼中,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Part2

  □中关村三小新校区

  班组群理念刷新传统

  《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魔法学院里每个学院的学生都有一个公共活动区域,学生们可以在此交流、学习。在中关村三小万柳新校区中,也引入了这样的学生互动交流空间。作为中美共同设计的新校舍,活动的教室、班组群的理念、随处可见的图书馆等,都令人眼前一亮。

  土楼元素引入教学楼设计

  中关村三小万柳新校区是由美国Bridge3公司和中国建筑设计院共同完成设计,今年开学启用的三十五中新校舍也同样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承担。

  中国建筑设计院副总监王敬先作为中方设计师,对新校舍有着很高的要求。他说,新校舍主要体现开放性、互动性、亲和力、环保性及安全性等五个要素。由于场地实在有限,为了最有效利用土地,设计中借鉴了福建土楼民居等中国元素,演化出一个向南侧环保“C”形平面布局为四层的教学楼,中间围绕着一个椭圆形的半地下风雨操场。在风雨操场的顶部则是小型操场,通过教学楼二层可以到达操场,届时学生们都将在这里做操、跑圈。王敬先说,风雨操场的结构形式,上面还要承受几千学生的运动负荷,这在国内也是罕见的。

  新校舍也处处体现着开放的理念。支持一座建筑存在的声、光、风、水、电,在传统的学校中通常会封闭在墙体和屋顶之内,在新校区则直接把它们当做教材,让学生了解学校建筑是如何运作的。

  开放教室可以变形重组

  传统的教室都是封闭的,设在走廊两侧。在新校舍的设计中则打破了这一传统,除了占一半数量的传统教室,设计师们把教室一侧的公共区域变成开放教室。开放教室有三个教室大小,中间通过活动隔断进行隔开。教室可以根据老师的课程需要进行“变形”。全部打开可供三个班学生共同使用,学生可以在这个区域内学习、交往和游戏,也可使用隔断进行小范围教学。

  这也实现了校园中随处是教室,随处可学习的理念。王敬先说,不光是教室里面,开放教室、室外庭院,甚至室外活动场地都可以成为学生们的学习场地。对于可以变形的教室,王敬先说,不使用隔断时会形成一个约一百平米的教室,比普通教室略大,为了保证学生能听清老师的讲课,学校还请了清华大学声学所的专家做了专业的模拟和计算,通过一些降噪和声反射的技术,如吊顶、墙面等一系列措施,使教室内部的声环境达到教学要求,吸声和隔音问题都已考虑进去。

  有了可以变形的开放教室,这也意味着学校可以在班级编排上打破传统,把三个不同的班组成一个班组群,共同使用一个开放教室及学习空间、卫生间、楼梯等。“有一种家庭学习的氛围”。

  王敬先说,整个教学楼有5个班组群,每个班组群就是一个小区域,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交流、这一理念来自美国,班组群会将不同年级的孩子组合在一起,平时在传统班中上课,学习之余,在公共空间中,大孩子可以带着小孩子共同学习,学生们在校园中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再像过去一样只与同年级的同伴交往。

  每个教室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有可能是围绕式的,教师为中心的,可能是桌角式,学生可以互相讨论自由分组的。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形成不同的教学空间。

  不同年级组成班组群

  学校图书馆也不再是一个封闭且单独的空间,而是适宜地分布于学校的各处。王敬先说,学校没有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大图书馆,而是将图书馆全部打乱分布在校园各处。他说,学生借书时,每本书上都会有条码系统能定位到具体的位置。因此,学生借书也会更方便。

  此外,在每一个楼层都有花园露台,学生的教室门外就可直达露台和花园。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阳台上种植植物,形成每个班级不同的种植园。露台外则有高高的护栏起到防范作用。

  王敬先说,目前万柳新校区仍处于建设中,内部装修正在开展,届时,相信学生们将会看到一个耳目一新的新校园。

  随处可见的图书馆

  Part3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让师生感觉幸福的田园学校

  坐在户外的阶梯上听课,在宽敞的走廊里交流,还能在教学楼的屋顶农田种菜,这是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校园。媒体将其称为“田园学校”,而这所学校的设计团队OPEN建筑事务所也凭此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从去年9月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有一个学期。学校副校长黄春的感受是“师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很幸福”。

  所有空间不封闭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位于北京西南五环外,用地大约4公顷。去年9月,学校正式招生。

  作为一所建筑在国际上获奖的校园,四中房山校区与传统校园有着很大的不同,开放是非常大的特色。由于一个400米的操场占掉很大的面积,校园的功能建筑充分利用了地面和半地下空间。从大门进入校园,向上走是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行政楼等,向下走是食堂、礼堂、体育馆、游泳池等。设计师李虎曾说,传统的教学楼离不开走廊和两侧的教室。尽管面积捉襟见肘,他仍坚持采用单侧廊道,希望让孩子接触外面的空气,“一定要有南北通透的穿堂风”。所以,四中房山校区不封闭,学生不管去哪里,窗户、门只要打开便与外面相连,在哪里都很亮堂。

  屋顶农田实现劳作功能

  这所学校被称为田园学校,主要因为由建筑的几条分支围合出的6个花园而得名。每个花园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一个有着被长椅环绕的宽阔草坪,一个是从地面到半地下的下沉竹园。地面建筑与地下空间相互呼应。其中一个花园的木质座椅侧面安装着玻璃天窗,正好为下方的室内体育馆提供天然采光。

  学校副校长黄春介绍,学校原本是城市边缘的一片农田,为了让学生们知道这一由来,校园里最大的一块绿地是教学楼屋顶的农田。每班都会分到一块试验田,学生们可以在此劳作,最直接地接近自然。

  黄春说,去年秋天学校才开始招生,试验田没种太多东西就进入了冬天。在今年开学后,学生们将在春天进一步开垦这块屋顶农田,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说起新校园的使用感受,黄春说,学校是开放的,教室是开放的,没有一丝封闭的空间,孩子们在开放的空间里上课,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心情很好,感觉舒适。另外,传统的学校设置了很多功能教室,这种教室往往只能做一件事,新的教室则更为简单,可以用来上课、办沙龙、做选修。这种建筑的理念给予了老师教学更多可能性。(张灵 郭莹)

(责编:胡雪蓉、杨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