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浙大88年女博导乌龙事件扇了谁的耳光?

2015年02月27日09:05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浙大88年女博导乌龙事件扇了谁的耳光?

  年龄崇拜由来已久。不过,什么年龄能做什么事是有一定之规的,若年龄离了谱,难免招致公众非议。26日一早网络上和微信朋友圈疯传一个1988年生的女孩陆盈盈,将在8月份到浙江大学任教,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随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官网立即发布致歉消息,称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最缺的不是浮夸、赞美,而是较真。事实证明,陆盈盈的教授、博导身份有误。这家实验室网站辟谣后将陆盈盈的“教授”身份换成了“特聘研究员”,博导信息也不见踪影。但在该网站的陆盈盈简介下面,还有“拟聘1-2名博士后;每年计划招收多名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欢迎具有化工,材料,物理,化学等专业背景的学生前来联系”的文字。看来,这辟谣有点紧急,以至于一个不是博导的人先行公开招收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通常,由媒体报道失实造成的“乌龙事件”,责任在媒体。但这个新闻的源头是浙江大学这家重点实验室网站。也就是说,27岁“女博导乌龙事件”的始作俑者,不是新闻媒体,而是涉事方即将供职的单位自己发布的信息。人们不禁要问:陆盈盈的简历究竟是谁提供的?发布这样的简历前实验室方面审核没有?显然,这个乌龙事件的背后最该反思的应是涉事重点实验室了。

  “女博导乌龙事件”暴露出的真正问题是:为什么科研精英的简介会存在不实之处,真实性打了折扣的简历为什么可以堂而皇之地发布,最终的受害者是浙江大学、陆盈盈还是那些报考她的考生呢?实事求是是基本的科学精神,如果学术界的人不愿实事求是,在一些小事上喜欢浮夸,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以后的学术成果会不会“王婆卖瓜”呢?

  再进一步追问,这样的“重视”符合科研人员的聘任规律吗?把“特聘研究员”写成“教授、博导”,莫非只是一个招生的噱头?乌龙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浮躁之风,难免会让人对该实验室的科研态度打折扣。

  其实,类似的简介不实现象,绝非仅此一例。现在的大学里,确有不少被评为研究员技术职务的教师在自己的名片上、简历里写成了“教授”,这样的小节若都不能拘,怎么指望他们潜心做学问呢。女博士乌龙事件虽小,却能小中见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学者的虚荣心理,而这恰恰是整个中国学术界最应该反思的。▲(作者:刘海明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主任)

(责编:郝孟佳、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