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人民网>>教育>>正文

“师生同考”又何妨?

孙强

2015年02月26日11:0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前不久,江苏邳州运河中学为高三年级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考试,规定40岁以下的高三年级教师要和学生们同场考试,此举引起不少教师的反感,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某权威媒体更是以“‘师生同考’折射了什么”为题,剖析了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然而,此事并没有因此而画上句号,追问其合理性仍有必要。从专家们的论述来看,大部分对此事持质疑的态度。如有人认为此次事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唯升学指标’的教育评价观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更有甚者认为师生同考暴露了学校狠抓学生升学成绩、升学率的功利办学本质。从这些言论来看,似乎没有人认为这件事是应当的,还有合理的地方。

这件事,让我回想起十余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称呼同学,有何不可?》。那时我还是一名教师,由于我习惯将每一位学生称呼为同学,由此引起了一些同事的不解。可我认为这样的称呼更贴切,这样把师生放到了平等的地位上。结果,我迎来了众多学生的爱戴。相比那些天天端着教师架子的老师,我更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我个人认为学生也是我学习的主体,我在教他们的同时,也在从他们那里汲取着知识。并且,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确也可以为我们的老师。正如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恐怕我们的老师们不会不记得吧,也不会不懂吧!

可是,为什么我们放不下教师的架子呢?为什么就不能躬下身子去与向学生学习,也同我们的学生一起考上一把呢?

归根结底,都是老师们自尊心作祟的结果,都是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太深的缘故。老师们放不下自己的架子,认为那样,会影响自己的尊严。其实则不然。如果一个老师太在乎自己的形象,在学生面前时刻端着架子,就永远不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而某些教师却不肯放下自己的架子,其结果只能使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倡导成为一句口号。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放下师者的架子,多向学生学习,他们不仅仅是你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对象。对于教师而言,与其说他们是学生,不如说也是你的“同学”。在通往知识的大道上,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时时处处与学生同在,同学(共同学习),甚至同考(同时考试)。这样看来,即使是“师生同考”,又何妨呢?又有什么损失呢?

有人认为那样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是在变相对教师进行测评。笔者并不那样认为。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让学生好学,先生必须首先好学。叶圣陶先生更是在《假如我是一名小学教员》一文中这样写道:假如我是一名小学教员,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也不能做。我们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好成绩,那么,为什么自己就不能以身作则,也陪学生一起考上一把呢?

其实,换种思路来看,教师参加考试,尤其是与学生同考,也是自己掌握学生考试心理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教学体验。考试、考核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身临其中,而不是排除在外。有些人总认为教学是教师在讲堂上讲授知识,其实,那只是一种狭隘的认识。最关键的是,要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参与的体验。这些相比知识,更有价值。

对此,我们的老师们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其中的价值所在,而不是单纯地抵制,甚至反感。

记得当年,我在任教期间,就主张老师要跟学生一起齐学、一起做题。尤其是,当语文老师那年,我亲自撰写作文(即下水文),跟学生一起学习写作,这一下子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想:一个真正的师者,是不会在乎他学习的对象的,学生也是他学习的对象,并且也应该是自觉地与学生一起学,一起考。

这,还用行政安排吗?

(作者为哲学博士、教育学者) 

(责编:熊旭、贺迎春)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