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大学
人民网>>教育>>正文

音乐与人生——北京邮电大学李闳老师执教50周年

2015年01月04日15:25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您每天能有多少时间投入在自己的爱好上?有这样一位老师,他酷爱音乐,自学成才,执教五十载,兢兢业业从事专业课教育的同时,也在无怨无悔地耕耘于音乐教育。

李闳个人简介:1942年2月20日出生于北京市,1964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同年8月分配至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任外语教师至今。除英语教学外,他参与创建北邮学生爱乐合唱团,并一直担任指导教师。

专业教学之余做音乐教育是一件愉快的事

今年正好是李闳老师教学五十周年。1964年,他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邮电学院,担任外语老师。从那个时候起,就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一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英语课。所以确实从英语教学工作量上来讲,还是很多的。但他觉得音乐的教学、学生活动辅导和上课模式不同。二者是可以相互弥补的。

李老师说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学业、职业、爱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是统一的,就是说一个人从事的职业最好和他的爱好是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自己感到很幸运。因为从事的职业英语教学和自己的爱好是一样的,从小就喜欢英语。而音乐对于他来说,已经不仅是爱好,它已经是一种从爱好发展成的学业。所以对他来说,从事的工作既有英语教学又有音乐方面的教学和辅导,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做起来也就很愉快。

成立合唱团是挺有意义的事儿

爱乐是北邮一个优秀的学生团体。这个团体它有一个特点:从创建以来,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坚持到今天。人员从学生团体的角度来讲,一直是很饱满的。不像有的团体有些时候停一停或者有的时候人多一些、人少一些。爱乐始终很稳定,目前爱乐的状况是,校本部和宏福校区各有一部分,每个校区大概都有上百人左右。

李老师介绍说,这个团的创建是在1987年,北邮建校32周年那年。在八十年代,虽然北邮是工科学校,但是音乐活动还是陆续有一些。比如两个主要的活动:一个是五月份有一个合唱比赛,后来就叫做五月鲜花,这个已经很有名气;还有一个就是秋天搞一些歌手的比赛,像秋之韵、枫叶红,都是当时一些学院创建起来的品牌。当时我们看了这些合唱比赛、歌手比赛之后,觉得同学当中的音乐人才很丰富。我们想能不能把这些同学聚合起来,成立一个合唱团。这样不仅能使这些同学有一个比较大的音乐活动平台,而且是一个经常性的活动平台。不是每年五月份一次、秋天一次,其它时候就无声无息的,而是长年累月能坚持。再者,如果有这么一个合唱团队,对咱们学校和校外的交流,比如参加北京市的大学生合唱比赛,也是很有益的。咱们以前没有这样的团体,临时组建的团队又保证不了质量。所以从这么几个方面考虑,我们觉得成立一个合唱团是挺有意义的事情,当时就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果然吸引了不少学生,基础就打的很好。

爱乐成立的第二年——1988年,我们去参加北京市的大学生合唱比赛——理想之歌,一下子就拿了奖,拿了二等奖。一等奖咱们拿不到是因为上面有北大清华,人家经营多年咱们不好比。但是二等奖咱们一下就拿到一个。

人文元素应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北邮校园

李闳老师表示,为北邮带来人文气息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是同样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共同努力,才使我们学校的人文气息越来越浓。刚来北邮的时候,我觉得北邮真是纯工科学校,和我当年的文科学校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我觉得大学阶段的教育,固然有专业区分这一方面,但更重要是在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阶段过后,将大学阶段变成一个多维度的、使学生人格等方面都能全面成长的阶段。

我们都知道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在人文方面有很多爱好,甚至建树。在自然科学发展初期,并没有太多专业学科细分。比如牛顿、达芬奇,你说他们是什么家?他们什么都涉及。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虽然带来了某一方面的精专,但也使得整体知识结构成长不均衡。所以人文气氛还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义务也有充分理由把它做好。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北邮的人文气氛已经越来越浓厚。每年看合唱比赛、歌手比赛等学生活动,表面看来是学生活动,但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文化平台,让学生知道不光要在知识上不断提升,情商也需要建设。

(责编:赵越(实习生)、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