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审核评估频受指摘 教育质量监测如何"负担"变动力?【2】

2013年12月23日06:54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审核评估频受指摘 教育质量监测如何"负担"变动力?

  “审核评估”将是“艰难的渐进建设过程”

  记者:“分类评估”一直被广为期许。此次方案也提出将“注重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

  李奇:与第一轮评估相比,审核评估把如何评估本科教学质量的自主权还给了高校。高校必须合理定位,细化和阐明办学目标以及评价这些目标实施状况的观测点和证据种类,这都有利于避免“千校一面”。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趋向于更理性地定位、确定办学目标,评价教学质量,否则,要提供相关的证据将变得困难重重。因此,分类评估实际上是推动高校自主定位和自主归类的抓手。

  但审核评估能否真正规避以往矛盾,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高校能否全员参与、高校环境的支持力度、高校师生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诠释和评价教学质量、高校能否从被动的接受评估到主动地推动评估、内外评估的互动方式等。考虑到高校目前大多没有把定位和细化的目标联系起来,审核评估将是一个艰难的渐进建设的过程。

  记者:新的评估方案提出将“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第三方参与应如何推进?

  李奇:由于评估涉及管、办、评三方,“逐步形成管、办、评分离的评估机制”势在必行。这样,当任何一方的权责变化有可能影响他方利益的时候,制衡机制就能启动,实现自我纠错的功能。政府可以通过委托、转让、购买等方式推进第三方的参与,使之参与质量监控的多个环节。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加大信息透明度,创建保障第三方参与制度,提高第三方参与和决策的合法性。

  “审核评估”落地,高校要摒弃“组织惰性”

  记者:新的评估方案带来何种挑战?

  李奇:目前,在我国高校实施审核评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是评估指标开放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是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却没有规定观测点、各高校可以自主解读和诠释。对没准备的高校来说,它会降低审核评估的可操作性,给参评高校增添更多的工作和责任。

  二是环境亚支持性。实施审核评估需要制度、政策和技术的保障,但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开放的、综合性的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的数据信息平台;很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教学和学习研究的部门,反复强调教学和学习的中心地位,绩效评价和利益分配的天平却往往向科研和行政权力倾斜。另外,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一些特点并不利于开展审核评估:外部质量保障较强,内部保障较弱;输入保障较强,而输出保障较弱;专家的评判和高校内部管理人员的视角较多,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评判较少;行政问责较多,而专业问责和市场问责却较少。

  三是高校组织惰性。上轮评估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施行的,高校处于某种被动与服从状态。而在审核评估中,高校要从被动转为主动,评估动力主要来自校内,评估是为了保障和不断地改进本科教学质量。就高校而言,能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审核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从被动转为主动,即从“要我评”到“我要评”,从评估是为了完成任务到评估是为了保障和不断地改进质量。(本报记者 邓 晖)

(来源:光明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