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公務員考試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

2015年國考申論熱點預測 民族藝術何去何從

2014年11月27日10:54        手機看新聞

【熱點材料】

1.現在,很多地方的民族藝術院團被推向市場,處於窘迫狀態:演出,因票價高不被市場接受而觀者寥寥﹔降低票價,連投入成本都收不回來﹔不演出,院團的存在就失去了意義。

這一切都和錢有關。失去了財政扶持的民族藝術院團日子不好過,不但演出陷入困境,連人才的培養和藝術的傳承也成了問題。

以甘肅演藝集團為例,今年它爭取到蘭州銀行的支持,聯手開展“蘭州銀行之聲”惠民演出年活動:演藝集團組織下屬7個院團輪流推出近20年來在全國獲獎的優秀劇目共55台,包括秦腔、隴劇、國樂等,票價定在10到20元,虧損部分由蘭州銀行補貼。這種嘗試究竟效果如何,合作雙方心裡都沒有底,結果卻出人意料:蘭州市民觀看演出的熱情高漲,演出126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甚至招來了黃牛黨。

這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惠民演出年居然由此成了蘭州的一場文化盛宴,成為甘肅演藝產業發展的一種成功探索。

蘭州惠民演出年的火爆說明,盡管公眾娛樂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對傳統民族藝術仍然有著廣泛的需求,尤其是精彩的現場演出。隻不過,票價因素成為一種障礙,而企業贊助破除了這層障礙,讓兩者得以親近。一位年輕觀眾看過演出后感慨地說:“以前總覺得民族藝術不好看,現場演出不如在家看電視,不如上網﹔但來到現場一看,才知道我們的民族藝術太優美太精彩了,現場演出的氣氛和效果是看電視上網不能比的!”一位家長則說:“帶著孩子來看演出,孩子對傳統民族藝術也喜歡上了,這對孩子培養愛國情操和民族精神很有好處。”

參與惠民演出的演員們終於找到施展的舞台,受到觀眾追捧,無不激情昂揚。其藝術之精湛、演出之用心,反過來又打動了觀眾。許多場次,演出大廳掌聲不斷,如雷轟鳴,演員一次次謝幕而不能已,以致加演成了常態。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這不能不說是久違了的場景。對一直熱心公益的蘭州銀行來說,等於找到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條新路徑。

然而,這只是龐大中國社會中一個小小的景觀,傳統民族藝術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試想,其他地方若沒有蘭州銀行這樣的企業贊助,情況會怎樣呢?

固然,市場經濟是必由之路,任何行業都無法置身市場之外﹔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市場觀念絕對化,對一個國家來說,並非什麼東西都可以推給市場。拿民族文化來說,它猶如一個人的姓氏,不能聽任市場交易。即便在市場經濟高度成熟的國家,傳統歌舞藝術也不是完全市場化的。

事實上,在全球化蓬勃發展的同時,各國民族文化的復興也成為一種伴生的趨勢。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在全球化背景下,隻有為珍貴的民族情感找到寄托之所,地球才不會變成一個單調乏味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看,民族文化藝術的價值是毫無疑義的。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民族文化藝術興趣寡淡,但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發展、人民生活的逐漸富裕,將來中國人很可能對傳統重燃興趣。問題是,有價值的藝術形式必須傳承到那個時候,否則一切無從談起。

所以,傳承就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無論你喜歡與否。可喜的是,有些地方政府已開始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傳統民族藝術演出實行補貼。希望這種扶持由個案的、單一的、臨時性的舉措,能夠逐步變成普遍的、多層次的、體制性的保障。

2. 許多中國傳統節日與其本質和內涵漸行漸遠,春節成了“送禮節”、清明成了“燒紙節”、端午節成了“粽子節”、中秋節成了“月餅節”了。中文媒體報道,近年來,在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和的影響下,以及在洋節日的沖擊下,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所展示的文化內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和社會功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節日的商業化和同質化傾向嚴重,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和社會功能也越發單一了。

任何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及其文化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然而,自近代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強行打開中國國門,對中國進行瘋狂的掠奪瓜分,並把所謂的西方優越文化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稍有志氣的中國人不是被殺害,就是受到慘無人道的壓迫,剩下的隻好忍辱偷生,把民族仇恨深深地埋在心中。時經一個半世紀,在沒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下,部分人甚至把民族仇恨畸形地演變成一種極端深沉的民族自卑感,有些人為了獲得外國人對他們的認同和垂青,不斷以“言必稱希臘,藝術必歐美”的形式在同胞面前提高自己的身份,不斷扼殺、自毀、自滅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及其文化,把中國傳統節日及其文化抨擊得一無是處,似乎隻有全盤西化才可以代表文化的先進性。

誠然,為了配合人類前進發展而以去蕪存菁的態度來改良傳統節日以及文化是有所需要的,但總不能凡是以一刀切來否定傳統節日及其文化中所蘊涵的民族先進性、文化內涵及社會功能。

美國有個“萬聖節”,很多中國人都知道。其實,中國也有一個類似“萬聖節”的鬼節——“盂蘭節”。一講到盂蘭節,有不少中國人會馬上義正詞嚴地指出,“盂蘭節”是中國人“迷信、落后和愚昧”的文化體現。而實際上,“盂蘭節”在中國卻是集宗教、道德、人性和法治相結合的民間傳統節日。

中國的“盂蘭節“是起源於佛教典故中的“目蓮救母”。目蓮的父親積善得道后,目蓮的母親不知她丈夫已得道,認為吃齋拜佛無法挽救丈夫的性命,於是大開殺戒每天殺雞殺鴨,目蓮的母親死后入地獄。目蓮是釋迦牟尼的徒弟,修行到開天眼的時候,看見母親在地獄中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蓮看了以后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他母親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最后,目蓮打入鬼門關,意圖把受苦受難的母親救出地獄大門,正與牛頭馬臉苦斗時,代表慈悲的觀世音現身,為目蓮解難,並決定於每一年的七月十四日大開陰間的鬼門關,放出所有的鬼魂到人間來接受奉祭。

“盂蘭節”起源於“目蓮救母”,是屬於宗教范疇。目蓮救母的孝心是屬於道德范疇。而目蓮應用法力送食物到母親手中,食物一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觀世音決定於每年的七月十四日打開陰間的鬼門關,使得所有的鬼魂都有資格來到人間接受親人奉祭,都是既屬於人性的范疇,也屬於法治的范疇,體現“眾生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內涵。

多年前,曾於七月十四日“盂蘭節”帶著兒子在唐人街閑逛,兒子看到僑胞們的供奉食品和焚燒冥紙,驚訝地問:“今天是我們中國人的什麼節日?”筆者回答說:“‘Chinese Halloween’是中國人的萬聖節。”

同樣是鬼節,美國“萬聖節”和中國“盂蘭節”相比較,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盂蘭節”都比“萬聖節”更勝一籌,更有民族性的代表。然而遺憾的是,中國“盂蘭節”的到來,幾乎沒有什麼媒體闡述“盂蘭節”緣由、習俗以及方式,國人逐漸淡忘忽視“盂蘭節”這一中國傳統節日的同時,卻一窩蜂地跑去慶祝美國“萬聖節”,從媒體鋪天蓋地地報道“Halloween”這個詞的來源、節日習俗和慶祝方式等,到民眾參與的熱情。毫無疑問,中國人對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及其文化的扼殺、自毀、自滅仍在持續。

不少國人對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及其文化持否定態度,至於民間慶祝傳統節日的“八仙過海”、“踩高蹺”、“跑旱船”等傳統習俗,也一律被歸納到“迷信、落后和愚昧”的范疇﹔但是,他們卻異常熱衷於慶祝洋節日,為表達其熱衷程度,甚至在洋節日來臨之際特意跑到領事館簽証,目的是為了身臨其境感受感受洋節日的“浪漫、激情和豪放”的氣氛,不論是巴西的狂歡節,還是罔顧世界保護動物組織為了人道主義所定的文明法律、在眾目睽睽之下謀殺牛隻的西班牙斗牛……總而言之,在某些人眼中,但凡來自中華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及其文化就意味著“迷信、落后和愚昧”。而來自西方的聖誕節,嘉年華會等節日,凡是帶“洋”的就統統列為“浪漫、激情和豪放”的化身,屬於人類文化進步的代表。

近來,不少有識之士意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衰退問題的嚴峻性,紛紛發出了提倡民族文化自覺性的呼吁聲。但是,沒有消除某些國人因崇洋媚外而產生的民族自卑感,進而產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持著扼殺、自毀、自滅的態度,又將如何發揮並提高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全世界中華兒女共同努力,有識之士擔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象某些領域那樣必須先“出口”然后才可以轉為“內銷”,即便是這樣,海內外有良知中華兒女也應積極致力於保護具有五千年燦爛輝煌歷史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3. 中新網昆明1月23日電(馬騫)“我的父親是德昂族第一個大學生,但是現在我的孩子卻不會說自己的民族語言。”23日,雲南省人大代表楊艷在雲南省第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表示,雲南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正面臨困境。

中國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人口較少民族共有22個,而雲南省境內即居住著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景頗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等8個。其中,基諾族等5個民族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近年來,通過集中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得到較大提升,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但文化保護傳承卻不樂觀。

“我們許多少數民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很多東西隻能靠口口相傳,但如果有一天,連語言都不會說了,很多東西難免流失。”基諾族是中國最后一個確定的少數民族,人大代表唐海英說,人口較小民族的文化如何搶救、保護與傳承,是她一直關注的重點。“真正懂得民族技藝的人,需要給予資金去保護,也需要有人去學。基諾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民歌表達,在少數民族中民歌種類名列前茅,可即使是我,也隻會唱一些簡單的歌曲,而婚喪嫁娶之類的歌曲,已經不會了。”

一直以來,重經濟發展速度、輕民族文化保護的傾向,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極大困難。雖然對於少小民族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大家都沒有異議,但如何保護,卻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獨龍族代表馬正山說,主流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不可避免。“就像獨龍族的紋面女,現在隻有40人左右,而最年輕的也有56歲了。有人說,可以找一些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女性來紋面,但似乎也不可行。”馬正山說,可以制作類似於紋面花紋的貼紙,讓外來人群了解“紋面女”的歷史及意義,也隻有將文化和旅游結合起來,才是目前適合“紋面部落”保護的方式。

“語言、文化不傳承,民族會消亡。”怒族代表韋昌對此很是擔憂,由於雲南沒有單一民族聚居地,即使是已經採取漢語和母語的“雙語”教學,也未能顧及到每一個民族。“我們福貢很多地方通用?僳語,而很多怒族孩子都不會說自己的民族語言了。”

事實上,雲南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但由於各地對民族文化保護的認識不一,導致了民族文化資源流失嚴重、人才缺乏、民族文化保護區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有時候,我們非要穿上這一身民族服裝,人家才知道,‘哦,這人是少數民族’,但具體是什麼民族,可能包括我們雲南人都有很多人說不上來。”景頗族代表段梅說,仍要加大對民族文化的宣傳,“不要走到村寨裡才知道,這個民族原來有著這樣的風俗民情。”

代表們建議,希望能有“大家共同關注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的社會氛圍”,把保護、搶救、傳承民族文化納入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此外,政府應加強管理,有計劃、有秩序地開發文化市場。對瀕危文化,還應增加搶救經費的投入,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基金。對雲南獨有和人口較少的民族要盡快建立保護區,制訂保護區條例,依法實施對保護區域的有效保護。相關專家建議,要讓少小民族認識到自己文化的價值,讓他們能在大的沖擊之下有免疫地保護﹔而另一方面,也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並為他們的文化喝彩,增強保護和傳承的信心。

4. 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一直關注文化惠民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今年提交了《關於創新方式方法,推進落實藝術惠民的提案》。

盧禹舜表示,藝術惠民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推手,但由於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因素,目前藝術惠民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公益性藝術產品的供給仍滯后於人民需求的總體增長﹔一些斥巨資建造的文化藝術場館,包括博物館、美術館依然存在長期閑置或觀眾稀少的現象﹔藝術供給與人民需求錯位,藝術惠民的“剪刀差”不時出現﹔缺乏富有民族文化精髓與核心價值理念的文化產品,以及因地制宜、因民制宜的有效方式。

“更好地推進落實藝術惠民,關鍵是要創新方式方法。”為此,盧禹舜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因地、因時、因民制宜,創新設計和組織更能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藝術活動。應充分考慮到地域文化喜好的差異,借鑒和推廣各地經驗,比如上海浦東向社會“購買”專業服務,實行“政府招標、百姓點菜”,不再大包大攬,讓政府從眾口難調的尷尬中抽身,並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共同參與,讓文化服務因為專業而細致、因為細致而得民心。第二,重視民族文化精髓和核心價值理念在藝術活動中的適當體現,以自然親切、貼近人心、貼近生活的內容與形式營造和諧中國的藝術景觀。第三,充分發掘利用中華民族民俗傳統和民間藝術,承續文化記憶,強化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內化中華藝術精神。第四,利用有特色的藝術節等活動,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讓更多群眾參與到藝術創造中來。第五,重視傳統藝術與高科技手段和藝術產業的有效結合,充分利用動漫、動畫、影視、新媒體傳播等元素,促進藝術惠民的有效落實。

【考點預測】

一、歸納概括

請你結合給定資料,概括說明我國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要求:概括准確,條理清晰,語言流暢。字數不超過250字。

【參考解析】

1.許多中國傳統節日與其本質和內涵漸行漸遠,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所展示的文化內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和社會功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2.傳統節日的商業化和同質化傾向嚴重,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和社會功能也越發單一了。

3. 在沒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下,部分人甚至把民族仇恨畸形地演變成民族自卑感,不斷扼殺、自毀、自滅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及其文化。

4. 不少國人對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及其文化持否定態度,至於民間慶祝傳統節日的傳統習俗存在著偏見。

5. 重經濟發展速度、輕民族文化保護的傾向,使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極大困難。

二、綜合分析

請你結合給定資料,簡要分析指出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

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語言流暢,不超過150字。

【參考解析】

1. 滿足人們對傳統民族藝術的廣泛需求。

2. 培養愛國情操和民族精神。

3. 有利於民族文化的復興。

三、解決問題

結合給定資料,提出保護與發展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

要求:條理清晰、行文流暢,措施全面、針對性強、具有可操作性。

【參考解析】

1. 營造起一種大家共同關注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的社會氛圍。

2. 把保護、搶救、傳承民族文化納入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

3. 政府應加強管理,有計劃、有秩序地開發文化市場。

4.對瀕危文化,還應增加搶救經費的投入,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基金。

4.對獨有和人口較少的民族要盡快建立保護區,制訂保護區條例,依法實施對保護區域的有效保護。

5.讓少小民族認識到自己文化的價值,讓他們能在大的沖擊之下有免疫地保護﹔而另一方面,也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並為他們的文化喝彩,增強保護和傳承的信心。

四、熱點范文

弘揚民族文化

大約在700年前,一部介紹中國的《馬可波羅游記》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疑是振聾發聵地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多數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正是這本僅僅揭示了中華文化冰山一角的《馬可波羅游記》導致了歐洲人文科學的廣泛復興。

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文明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燦爛瑰寶,是每一位炎黃子孫永銘於心的驕傲。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所作報告中強調:“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今天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國經濟飛速前進的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的內容不但受到中國人民的重視,也像磁鐵一樣深深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中華傳統文化許多寶貴內容直到今天還在閃爍著光芒。我們要保護文化遺產、挖掘其優秀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新其表現形式。

首先,加大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整理、開發和創新的力度,發掘文化優勢。中華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在21世紀新的生長點,是我們提升軟實力開發不盡的寶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征相適應,與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行為聯系起來,才能真正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並最終對世界產生吸引力和號召力。

要樹立民族文化創新意識,大力推進民族文化創新工作,加強中國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原創動力,加大制度創新力度,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模式。

其次,加強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積極資助國際漢語教學和研究工作。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隻有加強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樹立起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對振興中華文明歷史責任的認同與使命意識。

要通過學校課堂教育、校園文化氛圍,以及教師家長的言傳身教,使廣大青少年理解和承繼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讓中國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發揚光大。

再有,積極推進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和輻射力。在當代,文化產品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最主要載體,因此,有必要系統地、高標准地制定對外文化產品輸出計劃,逐步通過翻譯、出版、演出、展覽等國際文化運作規則,拓展國際文化市場,推進優秀民族文化產品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擴大中華文明的傳播影響力。

另外,要使民族傳統節日成為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成為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特別要組織好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節慶活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對宣傳民族傳統節日的導向作用,積極營造尊重民族傳統節日、熱愛民族傳統節日、參與民族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國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新時期,中華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內容不但受到中國人民的重視,也深深地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歷史性的落到了當代中華兒女的肩上。“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堅定實踐者,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真正繼承者。” 弘揚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將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蔭翳千秋后世。

來源:華圖教育

(責編:溫明慧(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