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南鑼鼓巷的一條胡同深處,有一家簡約而熱鬧的咖啡館。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這裡吸引人的不只是咖啡香,還有校友情。
74名武漢大學畢業生,在11月下旬共同創立了這個“武大人在北京共同的家”。為紀念母校,他們以武大珞珈山為名,將咖啡館命名為“珞珈咖啡”,還為店內的貓取名“武大郎”。
余東雷是珞珈咖啡的牽頭人之一,目前正在北京大學讀碩士,他一直熱衷於組織武大校友活動。過去,合伙開咖啡館只是一個朦朧的想法,但在今年參加完一次公益活動后,他的這一想法明晰起來。
今年夏天,余東雷跟3名陌生人組隊,去西藏參加公益越野挑戰賽。他們不但在比賽中奪冠,還找到330個人籌得4.5萬元,為湖南平江的一個貧困小學捐建了運動場。
“幾個陌生人都能快速融和、實現目標,何況我們這些感情真摯的校友?”余東雷回京后聯合幾個校友共同制作了一份簡單的計劃書,發送到武大在京校友QQ群裡,推介了他們的想法。這個開店計劃要求想加入咖啡館股東的“85前”校友出資1萬元,“86后”校友出資5000元,並承諾可獲得咖啡館的等額消費卡,營利后按比例分紅。
此舉迅速得到熱烈回應,很多校友連計劃書都沒仔細看,就直接把錢打給了幾個牽頭的同學。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每天都有值班股東在店裡幫忙。同時,股東們選出7個執行委員,負責咖啡館的日常經營,執委分文不取,並按期換屆。
加入珞珈咖啡是有門檻的,股東須具備寬容、信任的素質。“其一,不問回報,認同這個平台的價值。其二,具有主動解決疑問的能力。以此避免經營中可能產生的矛盾。”余東雷說,“我們並沒有作出過多承諾,只是一種朦朧中的共識將大家凝聚起來。”這種朦朧中的共識,就是校友互助。這裡不僅僅是一家咖啡館,還是一個社交空間。他們不是靠賣咖啡掙錢,而是在做“圈子”。
作為股東之一的小耿正在O2O蔬菜配送領域創業,他在這裡接觸到很多不同領域的人,“珞珈咖啡就像一個校友互助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因為這個圈子裡有很多創業人士,小耿汲取了不少創業知識。
“武大的校風就是自由,創業風氣很濃。”同是創業青年的蔣濤開辦了一家網絡科技公司,他在大學時就加入過一個創業社團。
除了這些股東們的互助交流,他們還請來一些“大牛”校友來珞珈咖啡做客,比如天壕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作濤,他的公司創辦4年多即上市。他在咖啡館試營業后受邀來此交流,那一天珞珈咖啡人滿為患。
“能夠找到機會的機會才是機會。”陳作濤說。這也正是珞珈咖啡正在做的,它致力於為校友提供各種機會。
珞珈咖啡的小伙伴們有個共識,那就是“以平台養平台”,用咖啡館的收入支持這個武大校友互助平台。雖然他們不以賺錢為目的,但他們不得不賺錢。
“珞珈咖啡首先要有造血功能,可以自力更生,然后才能長久地為校友互助提供實體交流空間。”蔣濤說,后者是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珞珈咖啡從計劃到開店隻用了一個多月,其微信公眾號“珞珈咖啡”推出的第一篇文章在一天內就被閱讀兩萬多次。武大校友們在微信等自媒體的轉發,讓這個小小的咖啡館生意火爆,有時甚至“站無虛席”。
“武大這麼多高材生,要是連個咖啡館都搞不好,那書就白念了。”有人在珞珈咖啡的股東群裡信誓旦旦地說。他們准備將11月29日作為咖啡館正式開業的日子,這一天正是武大的校慶日。
對於這家咖啡館的未來,余冬雷和小伙伴們都很樂觀:“這不是我們的終點,而是起點,目前打響的僅僅是預備戰役,后邊還有‘大招兒’。”
本報北京11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