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新聞是值得做一輩子的事業,記者的榮光永遠在前方。不管是新媒體還是老報人,不管展示平台的裝備怎麼翻新,記者就是記者,就要講好故事
從埃及、利比亞,再到敘利亞,人民日報記者焦翔把青春綻放在彌漫硝煙中﹔從汶川地震、釣魚島巡航,再到南海維權,新華社記者孫鐵翔讓人們讀懂中國軍人的字典裡隻有進沒有退﹔從生命最后14天的孔繁森到守島28年的王氏夫婦,光明日報記者鄭晉鳴半生寫好人﹔從結識郭明義到受其影響加入中國共產黨,東北新聞網的李理讓正能量在網絡上蕩滌出晴朗天空……
是一段段真實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畫面,讓公眾認識了這些有責任、有擔當的好記者。在他們的背后,有千千萬萬記者,用腳步和心靈丈量著時代變遷。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人民為中心”的群體,公眾才能發現更多中國好人,聆聽更多中國好故事,鋪展更多中國好夢想,也才能領略博大的中國胸懷、鏗鏘的中國力量和偉大的中國精神。
在氣象萬千、風雲激蕩的大時代,記者被賦予多重角色:國家航船上的“瞭望者”,公眾了解社會的“大眼睛”,文明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拷問者……好記者不僅是一支思考的筆杆子,還應是一位有作為的社會活動家。“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提高政策理論水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從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中,我們對好記者標准有了更為深切的感悟。
被國家需要、被人民寄望,在湍急的時代中穿梭前進、追尋真相,在蕪雜的世象中針砭時弊、伸張正義,用手中的筆、話筒或鏡頭影響現實、引領未來,好記者是幸福的。做一個好記者又極為不易,不僅要承受7×24的工作疲累,還要沖鋒於暗訪、地震、戰爭等危險之境,面對暴力、風險乃至死亡,有時連傷感的時間都沒有。鄭晉鳴的父親去世時,他正在全國兩會採訪﹔孩子意外身亡時,他正隨部隊在海南報道。然而,恰是職業的使命召喚,讓記者忽略路上的荊棘甚至壓倒求生的本能,正如范長江所說:“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
怎樣才算好故事?好故事既有對真的敬畏,又有對正的崇尚﹔既透著政治意識、全局眼光,又彰顯問題意識、人民情懷。好的報道,絕不是陳永洲式記者手中的敲詐工具,而是戳破黑幕膿瘡的利劍、公共輿論的整流器﹔也絕不是為了吸引眼球制造低俗新聞、懸疑新聞甚至虛假新聞,而是剔除浮躁功利的現實寫照。好的新聞,絕不為逞一時之快煽風點火,而是客觀分析、理性疏導,體現建設心態、推動問題解決。
好故事就在那裡,在泥土的芳香中,在機器的飛轉中,在同群眾坐在一起的板凳上,等待好記者的挖掘。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還不夠近”,因此他在踩到地雷身亡的一刻還不忘按下快門。正是因為靠得近、走得深,才有了《西行漫記》《中國的西北角》《誰是最可愛的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經典與永恆,才有了黑磚窯事件、襄汾潰壩、三鹿奶粉等謎團的真相大白,才有了改革突圍的雄文、抗震救災的華章。
新聞是值得做一輩子的事業,記者的榮光永遠在前方。不管是新媒體還是老報人,不管展示平台的裝備怎麼翻新,記者就是記者,就要講好故事,在時代風雲中最全面地記錄、最真實地見証、最及時地傳播,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