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考您幾個防災減災小常識:如果發生火災,怎麼最短時間逃生?地震發生,等待救援的幸存者如何維持生命?還有就是參加集會時被人流擠倒了,什麼姿勢能保証心腦不受傷害呢?
很顯然,這些常識在災難臨頭的時候是可以救命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十分清楚。可能一些收音機前的朋友會說了,類似問題的答案每個人都想知道,可是問題是,缺少便捷、簡易的知曉渠道,宣傳也不夠到位。
眼下就有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幫您學習到這些自救知識——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說災難避險逃生自救科普叢書》。這是國內第一部用漫畫形式表現災難避險逃生自救的科普叢書,由國內漫畫行業的高手繪制。
災難醫學專家表示,與地震、海嘯、台風等自然災害相比,大型城市的災害性事故發生原因往往是人禍大於天災,自救與互救技能的匱乏、逃生演練的空缺,是城市安全事故轉化為災難的誘因。所以,對於民眾開展災難預警訓練,加強災難狀態下的心理素質鍛煉以及基本知識培訓,提高對災難事件的醫療救援意識十分必要。
那麼,其他的國家一般通過什麼途徑來宣傳防災知識,有哪些好的經驗值得借鑒呢?我們先去南美看一看。因為南美幅員遼闊,各國面臨的主要災害不一樣,如何科普逃生也是各有各的路數。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前駐南美記者王覺眠介紹:
王覺眠:生命寶貴,南美國家很重視在各類災害中如何逃生。在阿根廷,這片被上帝眷顧的土地自然災害少、風光優美,人們在假期時經常去野營、戶外探險,所以從小學時開始,老師們就會教孩子們如何野外生存,在野外受傷怎麼辦?如何為同伴打繃帶,如何識別方向,如何呼救等等。
而在一山之隔的阿根廷鄰國,智利是個地震多發的國家,人們從小就會在學校和社區的組織下學習地震逃生技巧,在父母的督促下,孩子們會反復聯系這些技巧,地震逃生演習更是家常便飯。在智利的公共場所,會有醒目的逃生出口、賓館,還有英文的逃生指南提供給外國游客。
在南美大陸的上端,哥倫比亞境內,每年都會遭受到洪災。政府會不時通過當地的報紙和廣播提醒家家戶戶收拾好一個逃生包,裡面要放上重要的文件,清潔的水和能夠存放時間比較長的食物,還要有橡皮艇一類的逃生工具,因為有一些印第安人不識字,所以政府會將這些建議畫成圖畫,方便村民看懂。
澳大利亞在宣傳防災減災方面非常重視對市民知識和技能的雙重培養,各個學校、社區會不定期舉行火警演練,在傳授科普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對民眾逃生技能的訓練。《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
胡方:在知識培養方面,澳大利亞政府將宣傳工作下分到每一個社區,山林大火的頻發區的委員會會將避災的宣傳手冊免費送給每一個居民,有效區域還會向市民贈送冰箱貼或者是鑰匙環一類隨處可以看到的東西,上面印有各種緊急聯絡電話。另外,澳大利亞的一些應急機構非常注重和市民之間的一個互動,各處的消防局都會有專門的開放日,歡迎公眾到消防局內進行參觀,會有專人講解如何使用各種消防器械。
除了知識的普及以外,澳大利亞也非常注重對於市民的技能性的培養。每一個澳大利亞人從小到大都會經歷到幾十次甚至是上百次的火警演練。辦公大樓每一年都會舉行虛擬的火警警報演練,所有的人員都必須要像是真實的警報一樣,通過安全門撤離大樓到制定的位置去集合。通過從小到大幾十次的練習,以后就算是遇到了真正的火警或者其他的災難,大家都會知道如何安全的撤離,而並不會驚慌。
地震、火山爆發、核輻射,近幾年日本頻頻遭受自然災害,也促使民眾加強學習防災減災的科普知識。我們下面來聽《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的介紹:
黃學清:日本的防災教育訓練貫穿每一個公民的一生,從幼兒園起就不斷給孩子們講授防災知識,組織他們進行防災演習。到了中小學,很多學校和社區一起舉辦防災訓練,內容更加豐富。比如在避難所體驗災后幸存的野營生活,就是切斷對外的聯系,進行野外獨立生存一兩天的訓練。除了通過書本教材、錄像學習以外,一些學校還聘請經歷了阪神大地震等大災難的人講述他們的經歷和感受。很多消防局,從消防隊員中培養出專業的講師,擔任學校和社區的客座教師,提供高質量的持續性的防災教育。
另外,日本還將趣味融入防災教育中,防災中心就是這樣一個設施,由政府出資建設管理的免費開放,裡面有各種模擬災害的設施,這個號稱每個家庭都准備防災應急包,裡面要准備三天的水和食品、手電、打火機、蠟燭等,普遍形成了災難不能避免但可以防范和自救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