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學會用好自主選擇權(記者手記)

2014年11月11日08: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如果有一天,分數不再是高校錄取學生的惟一依據,大學能不能把握好自家的招生標准?如果有一天,每一個考生都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學生和家長們是不是真正懂得如何選擇?

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這一天正在逐漸成為現實。只是,真要邁好每一步,仍是一種考驗。考驗的,是整個社會的誠信、自律和他律素質,是頂層制度設計和依法依規操作的決策水平,也是每個個體人生的自主選擇能力。

上海市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春季高考中,推出的幾個改革舉措,步子邁得並不大,卻很有象征意義——第一次給予了學生以選擇學校的權利。雖然還不像申請國外大學那樣可以多選,只是二選一,但仍是可喜的一步。更令人欣喜的是,它不是極少數全優學生和知名學府的專利,而是屬於一大批地方院校,以及一大批在校表現未必出色、其成長在我們的育人選拔體系中多受忽略的“普通”孩子。

在我看來,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更多的是,要能夠讓這兩個“一大批”顯出亮色來,而不是總忙著錦上添花或掐尖兒。一大批也許短時間內做不了清華北大的地方高校,一旦生出真正的辦學與教育自覺,才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成功,是所有重視教育卻無緣名校的學生和家長之福﹔一大批9門功課平平、一門功課有能力達到100分的年輕人,能夠找到自己的深造之路,進而,從學會選擇開始,有了人生最可貴的成長乃至成功,則是我們這個國家、社會之福。

很期待,從上海市屬高校開始破題的這一高考招生新政,不久之后就能在更大范圍裡展開。雖然也有疑慮與擔憂——經過這麼多年高考指揮棒的機械訓練,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學生,都已習慣於標准答案式的行為方式:學校缺少明確和獨特的辦學目標和定位,也很少研究用哪些標准來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苗子﹔家長缺少對孩子興趣與志向的尊重與分析,盲從熱門專業、學校﹔整個基礎教育階段隻教會了孩子如何答對試題,而沒有告訴他們,自己的人生該如何做選擇,以至於很多年輕人進了大學后一臉迷茫。

從賦予高校和學生更大自主選擇機會開始,讓我們成長,學會選擇。因為一個隻崇尚“狀元”“排名”的社會,不可能產生鼓勵創新和多元發展的機制。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11日 21 版)

(責編:賀迎春、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