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考不分文理,好不好?

2013年12月07日09:47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高考不分文理,好不好?

近日,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教育部已經完成制定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即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對於高考,將減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設置考試科目,將分別採用合格和等級方式來呈現考試成績,不再用百分制﹔學生或可以每一門課程學完即考﹔將探索外語科目一年多次的社會化考試,學生可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如何看待這種變化?新方案會對學生、家長、學校帶來什麼影響?取消文理科之后,高考應該如何考?

譚敏:至情至理 侃侃而談 李光金:衡情度理 娓娓道來 練洪洋:煮酒論劍 指點江山

人才培養

要全還是要專?

練洪洋:文理分不分科之爭,說到底歸結為,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務究竟是國民教育還是人才預備教育之爭。如果是為國家造就專門人才——上世紀80年代教育部的文件明確提出,中學要為“四化建設培養大批優良的勞動后備力量”,這個方向一直也沒有多大改變——那就是越專越好、越尖越好,文理分科更符合這個方向﹔於個人綜合素質而言,當然應該是基礎的、全面的,文理都應該有所涉獵、兼顧,畢竟能夠成為專才的人還是少數。國民教育面向的是大眾,應該將普通知識的教育和國民道德的養成當作第一選擇,專門人才只是第二議題。

因此,取消基於應對升學、培養專才而採取的文理分科也就成為應有之義,這是對百年來跑偏的中學教育目的的一次大糾偏。

李光金:文科理科分分合合的歷史,也是一直以來高考改革最明顯的軌跡。公允而言,文理分科也有很多積極效應,不能一概否定分科的價值。一者,分科對考試者而言,畢竟減少了考試科目,的確會減輕一定負擔﹔二者,社會需要全才,個人卻很難全才,對那些物理不通電、化學不反應的人來說,分科可以讓他們盡早定位自己,確定升學以及以后的就業方向。

分科也符合“資優生”的教育理念,讓有特長的人發展特長,不必顧忌所謂的“偏科”,這樣才利於“術業有專攻”。國學大師錢鐘書當年考清華時,雖然作文得了滿分,但數學隻得了15分,萬幸的是清華大學打破慣例,予以破格錄取。假如不重“專才”隻重“全面”,或許我們會多一名普通的“數學跛腳生”,而少了一位大師。

譚敏:可是,必須要看到,錢鐘書這樣的偏才畢竟是極少數,取消文理分科,才是讓絕大多數人全面發展的正途。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教育家梁思成早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個人的時代”,意思是說,當時的文理分科,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隻能培養出半個人來。可見,理科生缺乏人文素養,文科生缺乏邏輯分析,文理分科所造成的學生綜合素質不足的問題一直都存在。所以,取消高考文理分科,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全營養”式的教育,而且,讓學生們在高中階段打牢各種知識的基礎,知識面更廣,也更有利於他們進入大學后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高考改革

要減負不要增壓

李光金:對不分科,最主要的疑慮還是在於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道理很簡單,不管是考分還是考級,隻要考核項目增加了,必定增加學生負擔。這一點隻要經歷過高考的人都有同感,即使是大綜合在整體考試中的權重降低,即使一門課隻佔20分,學生也不可能隻看五分之一的書,也要把一門課學完。不分科對那些各門課都比較平均的學生來說,壓力可能還不會太大,但對那些“有所專”的可能會變得“鴨梨山大”,如果按照方案每一門課程學完即考“一門一清”,萬一有一科屢屢考不過,非但對升學會有影響,估計連高中學業都很難完成。有關部門也多次表示要通過改革為學生減負,若此方案落地后非但沒能減負,反而異化為加壓,就說明改革不到位。

譚敏:高考棄用百分制,成績按合格和等級方式呈現,雖是一種進步,但是,還需要更多地考慮如何與當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接軌才行。現在的高考按分數錄取,差一分往往就會淘汰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如果成績隻分合格和等級,就無法拉開招生的層次。比如,北大一年在一個地方就招2個人,怎麼才能在50個成績都為優的人中錄取2人呢?因此,與之相適應的,高考錄取勢必要與其他的非分數因素結合,逐步向自主招生過渡,這樣一來,如何避免招生腐敗,保障招生公平,就成為更緊要的問題了。

練洪洋:從30多年前恢復高考以來,高考改革就從未止步過,誰要是有心寫一本“高考改革史”,非洋洋洒洒千萬字理不出一個頭緒來。尤其是近十年來,不同省份,不同方案,令人眼花繚亂。有的省份,十年數變,幾套方案來回折騰,弄得教師、學生、家長無所適從,苦不堪言。改革應該保証最大多數人受益、最少數人受損,而永無定型的高考改革業已呈現“摧殘學生、玩殘老師、糟蹋家長”的局面。文理不分科等高考改革,也要避免出現同樣情形,高考改革的主導者需要多加斟酌。

考試規則

應與招生方式接軌

李光金:如果不分科的方案得以通過,要想不給學生造成太大壓力,比較可行的措施就是改教材,通過降難度減壓。在國際范圍內比較,我們的學生在通識課教育方面遙遙領先於同齡人,很多教育研究專家也批評我們的學生課程“搶跑”太過嚴重。有人以數學為例,直呼美國大學生的數學水平隻相當於中國初中生的水平。可見,從教材難度講,還有不少下調空間。

練洪洋:高考的考試與招生環環相扣,考試方式的變革,勢必對招生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考試方式的靈活化,如何與招生接軌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譬如“每一門課程學完即考”,誰來組織?假如放權給學校,其評價的客觀性有沒有問題?不同學校的結果是否具有可比性?這種分數作為統一招生錄取的依據,顯然是不被接受的。假如每一門課程都來一次全省統考,那豈不是又是一場“小高考”?

譚敏:新的招生方式增強了自主性,如何從制度設計上來確保公平將成為最難點。目前,許多高校已經在探索自主招生之路,可是,點招、特招等自主招生的環節已成為高校招生腐敗的“重災區”。自主招生雖然是高考改革的正確方向,但前提是一定要建立相應的權力制約和制度防范機制,讓招生信息和招生過程透明化公開化。否則,人為操作的空間很大,難免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練洪洋:本次改革對英語著墨頗多,且北京已率先作出反應,將英語分值大幅度下調。從教育部的改革意見來看,英語要進行“一年多次”的“社會化考試”。這樣,還是不可避免要考試、計算分數。英語,無論其教學方式,還是評價方式,還是要還原其作為一種語言工具的本質,譬如更重視口語、交流,而不是卷面考試。

(責編:林露、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