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優秀人才實施通識教育,北大的元培試驗進行了13年之久,其目標明晰而又艱難:如何將層次相同的學生培養成不同的人。
在呈不規則方形的北京大學校園,地處南側的36樓,是一塊霸氣而神秘的“試驗田”。
作為全校唯一一幢單獨隻住一個院系的宿舍樓,從2011年起,這裡納入了北大元培學院4個年級的近800名學生。
元培學院在坊間有個別稱:狀元班。盡管從今年開始,北大表示將不再公布狀元和各省前幾名的招生“政績”,但據記者了解,今年入學新生的“層次”和往年並無太大差異。
根據早年披露的資料,2004年,“元培”收納了10名省級文、理科狀元以及20名全國學科競賽一等獎得主﹔2005年,約有17名省級高考文理科狀元投考了元培。
作為北京大學本世紀啟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面旗幟,元培學院探索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有13個年頭,是國內最早一批試水通識教育的院校。而“元培”在這場人才試驗中遭遇的意外、挫敗、尷尬甚至爭議,都充分折射通識之難和通識之痛。
對越來越多已經或正在大步探索實施通識教育的國內院校來說,北大元培足有值得借鑒的樣本意義。——編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