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的難言之隱:太自由,反而迷茫
根據元培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生入學后,理論上可以選全校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程,想聽什麼就聽什麼,課程學習計劃全由自己制定﹔從大二開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學習方向,理論上也不受限制。
今年9月,剛升入大二的北大元培學院學生周舟航到了定專業方向的時候。這位昔日的物理競賽保送生,享受元培學院的特有待遇:自由選專業。周舟航的決定是,繼續沿著物理學這條道往下走,但在他今年的選課表上,卻看不出對物理的“專一”。
北大經濟學院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經濟學原理》被周舟航認為很有必要選來上上,而在此前的大一,北大哲學系、社會學系開設的一些適合大三學生上的專業課,也都曾出現在他的課表上。
如果說北大的其他院系是按照“專業”標准分門別類劃好的普通田地,那麼元培這一小塊試驗田就顯得品種紛繁。“淡化專業”,正是元培創設時建立的育人理念之一。
北大元培學院院長許崇任介紹,成立於2001年的“元培計劃”,其設想始於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后關於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大討論。2001年,由時任北大校長許智宏領銜,學校開始積極推動通識教育試驗,探索在專業化訓練之外的本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精神上的自由,學術上的自由,學習上的自由。”幾乎所有學生在進入元培后,第一感受都是“自由”,但緊接著,多數人就會開始“迷茫”。
一名2004年入學的學生就曾在網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抱怨元培的“自由制度”。比如,理應負責輔導學生選課、選專業的“導師制”發揮作用有限,事實上,元培04級的大一新生連一本院系課程計劃都拿不到,必須跑去各院系教務部“蹭著看”。
比起這些瑣事,選課的自由就成了更大的障礙——全校的課你都能聽,但到底聽什麼?
在北大,本科課程計劃主要分為兩塊:專業課和通選課。一般而言,專業課難度勝過通選課一籌。按照設想,任何一個元培學生讀大二、選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后,之前選修的其他院系的課程都可替代通選課課程,修滿學分即可畢業。
元培05級學生劉宇(化名)進校前曾是某省狀元。大一時,在全校課程中“廣撒網”的他希望能對各個專業多些了解,再明確自己的研讀方向。1年后,他想選擇光華管理學院,不料卻因績點不夠被拒。
原來,包括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院、法學院等所謂的“熱門”專業,對元培並非“來者不拒”,不僅設有名額限制(從5-20人不等),而且還要依照學生大一年級績點擇優錄取。
對學生來說,諸如此類的規定無異於“自由待遇”外的枷鎖:根據興趣選課,一旦考試成績不理想,選專業時就會喪失一定的自由。
不少元培“過來人”,親歷了向“不自由”妥協的過程。北大03級元培法學方向學生張琬婷告訴記者,在元培實施的最初幾年,績點並不是一件被看重的事,“02、03級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按自己的興趣選課,選難度大的課在當時是一個趨勢。”但此后,績點導向就越來越重。
因此,據說在2004年時,坊間出現的惟一選課指導是“多選通選課”。如今,盡管“熱門”專業對元培的門檻有所降低,但“績點”標准的存在仍令學生們選課放不開手腳。
周文杰,2008年考入元培學院,現任北大13級元培學院班主任。他觀察到的情況是,學院裡憑興趣廣泛選課的學生越來越少,許多新生一入校計劃性就很強。比如,大一第一學期,13級的新生選課集中於經濟、管理、數學、政經哲等領域,沒有學科跨度特別大的選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