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通識教育試驗的尷尬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近距離觀察【3】

2013年11月02日09:16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通識教育試驗的尷尬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近距離觀察

  最接近理想的通識模型,現實中得不到支撐

  有個傳言一直在元培內部流傳:選擇某個專業課程的學生較多,而對應的專業課教室座位又太少,於是,該院教務就在班上公開說:“元培和旁聽的同學請出去。”成立初期,元培的很多學生都受到過類似的困擾。

  通識教育應該如何實施,元培內部從來沒有停止過討論。

  記者在採訪中獲知,不少元培的師生也曾關注甚至討論過幾乎和北大同時起步的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模式。

  復旦模式大致的安排是:新生入學后分入四大書院,先在全校180多門通識類課程中分模塊地選擇十余門。而元培對此持有顧慮。一個主要的擔心是,國內高校開設的通選課往往對專業涉足較淺,問題意識比較缺乏,在打基礎的大一年級隻選通選課並非是一個好選擇。

  相較之下,元培學院為學生提供了更接近於美國文理學院的教學管理制度,鼓勵學生自主修習各個學科的專業課,提供更自由的制度。

  在美國經典的文理學院,所有核心課程被設計為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在內的三大體系,低年級的學生們在這些課程中自由選擇,高年級則主修其中屬於自己專業的課程。由於學生與教師人數接近,因此課程大都為小班討論,老師與學生甚至可以自己設計課程、設計學分。

  許崇任說,元培的理想,即是達到標准的美國文理學院的水平。但要做到這一點,最為關鍵的一項就是要在元培內部建設一套通識課程體系,包括批判性思維、經典閱讀等。這個想法在他腦海裡轉了好幾年,但實際操作中阻力重重,一直沒有成功。“開設通識課程需要學術上水平很高的、具有權威的教授,單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聘請到全職教授。”

  許崇任解釋,元培和各個院系的最大不同在於,傳統的專業院系可以不假外力地自我發展,而元培則經常需要學校在背后推一把,不斷制定適用於元培的各項特殊政策。“教授需要做研究,需要自己的研究生,那就必定要依托專業院系,光靠元培單方面沒有能力辦到。”

  周文杰坦言,元培學院為學生提供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說仍是一種“消極的自由”。“學生們要在完全不明白這專業是怎麼回事的情況下,冒著風險去選課程,而且還得判斷這些課程能否觸及專業核心問題。”尤其對新生們而言,心理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

  元培試驗所指:將層次相同的學生培養成不同的人

  元培方案制定者們的最初設想是,如果這場人才實驗進行順利,那麼可以為全校的進一步教改奠定基礎,最終讓每個北大學生受益。

  從上世紀末源自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作為一種“舶來品”被引入國內高校后,打出“厚基礎、寬口徑”的北大“元培計劃”,是國內本土院校中探索通識教育改革的“先鋒”。2007年,北大將連續實施6年的“元培計劃”改為獨立建制的學院時,時任副校長林建華就曾表示:元培學院可以看做是北大本科學院的雛形。

  然而,在北大整個本科教育制度中另辟新地,抱持“通識”理念的元培學院和傳統專業院系之間的摩擦,從創設迄今,一直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

  不久前,北大BBS上的一個帖子“火”了。發帖者稱,他提出了延長學制的申請,結果被學校教務處駁回,耽誤了他的保研計劃。

  這名學生是元培10級的呂偉聰,在修完數學專業課程后,他希望能進行數學與計算機學科的交叉學習,因此申請延期。按照元培的教學計劃,學生享有彈性學制,可於3至6年間完成本科教育。可學校教務不予延期的理由是,這名學生的畢業學分已修滿。

  經過協調,呂偉聰的申請最終被批准。但此事在元培內部仍引起后續討論:元培沒有擺脫“雙軌制”的麻煩,學院的一些教學制度,在學校層面得不到有效的行政保障。

  早在2006年,就有學者發文指出,“元培計劃缺少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經過周密設計的通識課程體系,而雙軌制又給它的實踐帶來了根本性的限制。”

  雖然“雙軌制”並沒有隨著時間推移完全消失,但許崇任表示,元培學院是建立在生源多樣化基礎上的一種有益於本科教育改良的模式。元培的改革,針對高等教育的兩大突出問題:學生過早進入專業學習導致知識面偏窄﹔大多數學生盲目選擇專業,學習后出現落差。

  “北大就是要將相同的學生培養成不同的人。”許崇任稱,元培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它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記者 黃純一)

(來源:文匯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