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一年多考昭示高考改革方向 外國高考什麼樣?--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英語一年多考昭示高考改革方向 外國高考什麼樣?

2013年03月20日07: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教育部在3月初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放出的一個改革信號備受關注: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實施辦法將於今年出台。

  這意味著以英語為突破口,高考“一年多考”改革將正式進入實施程序。

  事實上,探索高考“一年多考”並不是新聞。2010年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就提出:“探索高考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

  2011年1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學習時報》上撰文描述高考改革路線圖,其中提出的五大改革方向也包括“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

  由於社會化程度較高、應用性較強,高考改革的“第一刀”選擇了英語科目。近幾年來,已經有部分省份開始自主嘗試改革英語考試,主要集中在聽力和口語部分。

  在浙江,2009年開始,高考英語的聽力部分放在每年3月和9月舉行,學生可自主決定參加考試時間,選較高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在天津,2010年開始,高考英語聽力考試改為題型、題量相同的A、B兩套試卷,考生可參加兩次考試,取其中較高的分數作為最終成績。

  今年初,教育部下發的1號文件《教育部關於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中正式提出“研究提出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實施辦法”,這表明,在地區試點之后,全國性的英語考試改革即將展開。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兩會期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2014年江蘇將正式啟動高考英語“一年兩考”,分別安排在3月和7月。

  一名參與制訂實施辦法的教育部工作人員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形容道,這頓改革的大餐才剛剛開始“備料”,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還要經歷下鍋、烹調、裝盤等工序,才能出爐具體的實施辦法。換句話說,任務已經提上日程,但撬動堅冰的准備工作才剛剛開始。

  不過,1號文件中的短短一句話,已經引起了各界的猜測和熱議:一年考幾次,是分地區命題還是統一命題?分數權重是否有變化?特別是對於一年多考究竟是增加還是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不少人都表示了擔憂。

  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所長謝小慶認為,“一年多考”制訂相應的細則及配套措施時應該慎之又慎,由於各地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都不一樣,所以,如果進行全國統一的英語考試,並劃定統一的分數線,無疑會使得不發達地區學生與農村學生處於劣勢。

  五年前,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在兩會上的第一個提案就是高考英語一年多考。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持續關注城市教師與農村教師英語水平的差距,以及由此導致的學生在英語成績上的差距。

  大部分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優秀學生,在通過高考進入重點大學后,往往最先感到有差距的就是英語成績,聽力、口語更是他們的軟肋﹔而一線城市、沿海城市的中學生,由於教育環境和生長環境等方面的優勢,英語水平較高,特別是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較強。

  根據俞敏洪對位於北京西北部遠郊的延慶縣學生英語水平所做的評估,延慶縣學生與北京城區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超過20分。因此,他曾提出給予農村學生高考英語成績降20分的優惠政策。他還認為,應該降低英語分數佔高考總分的權重,以此來縮小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考生的差距。

  在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ETS)從事研究工作時,謝小慶就注意到,美國的絕大多數大學在招生簡章上一般都會明確列出三條:一是向婦女傾斜,二是照顧少數族裔,三是照顧低收入人群。

  謝小慶認為,中國高校有了招生自主權后,也可以仿效美國的大學,給予經濟困難學生以一定的政策傾斜。“這個政策只是剛剛開始,從長遠來看,高考分數應該被作為高校錄取學生的參考依據之一。”謝小慶說。

  謝小慶也贊成在招生中適當降低英語分數的權重,原因不僅在於地區差異,還因為我國英語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包括傳統的中國式英語教學方法都需要根本改變,否則,英語高考成績並不能代表學生的真實水平。“現實情況就是,現在很多中國學生學習英語,但是水平一般,因為中國人長期以來學的都是‘語法英語’,很多英語國家的人,英語語法都不如中國人好,但中國學生對語言本身的掌握程度卻很低。”

  他認為,在現今的政策條件下,為了不增加普通學生的負擔,在最開始制訂政策時,一年不宜組織太多次考試,控制在2∼3次較為合適,之后再逐漸增加考試次數,這也符合一般外語水平測試的發展規律。同時,各個中學還可以自主限定學生的考試次數。在對試題難度的控制上,應該使用“等值”的方法,建立可比性,保証同年度內試題難度相當。

  在英語成績應佔的權重上,謝小慶還反對“一刀切”,主張對不同專業區別對待。“在英語成績還用於選拔人才時,不同的專業應對英語成績的權重制定不同的標准,如經濟、外貿等專業應對英語要求較高,而中國古典文獻、歷史、美術、中醫等專業,則應該降低英語成績在高考總分中所佔權重。”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無論具體的實施細則如何,以英語一年多考為代表的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肯定的:由選拔性測試向水平測試轉變。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作為高等院校選拔人才的主渠道,高考“一考定終身”的模式一直廣受詬病。而在西方國家,高校選拔人才的方式一直都是“水平測試+自主招生”模式,如美國的SAT考試每年舉行7次,英國的A-LEVEL考試每年舉行兩次,學生都可以自主選擇考試科目,考試成績隻會被作為高校錄取學生所參考標准的一部分。

  曾多年在教育部任職的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認為,招生權力才是真正的堅冰,“一年多考”的下一步方向,就是放開自主招生,把選拔學生的權力完全下放至高校。“為什麼要用一把尺子來衡量中國人呢?應該有三千把尺子,讓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尺子。”張堯學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直言,如果集中錄取與按分數高低投檔的制度不變,某些學科多次考試,不在考試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改革,不與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自主招生結合,考生的壓力不會減輕,反而會增加。

  的確,對於高考改革的下一步期待,就是落實高校的自主招生權,到那時,是否參考、怎樣參考高考成績,就由各個高校自己決定。如此,“獨木橋”才會真正變寬,“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埋沒人才的概率也會越來越小。

  鏈接

  外國高考什麼樣

  美國:美國高考(SAT考試和ACT考試)一年進行多次,僅SAT考試平均兩個月就有一次。在美國,高考成績不是唯一錄取標准,學生的申請材料和個人陳述所佔比重也很大。

  日本:日本的考試競爭非常激烈,曾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四當五落”,意思是一天隻睡4個小時就能考上大學,要是睡5個小時,就要落榜了。目前,日本高考每年進行兩次,第一次是全國統一考試,不分文理科,第二次為各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首先要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証書,然后再參加高中會考。 法國的高中會考屬於全國性考試,每年舉行一次,分普通類會考及技術類會考兩大類。

  英國:中學生通過“普通中等教育証書考試”后,希望繼續深造的學生接著進行兩年的學習,期間學生選擇希望報考的高等院校系所及專業所要求的相應課程進行學習,兩年后學生採用單科結業的方式參加“中等高級水平教育証書考試”,也就是相當於國內的“高考”。大學錄取學生,除了成績,推薦信和個人陳述也很重要。

  加拿大:加拿大沒有高考,各大學都有自己的學生選拔制度。加拿大教育的管理由各省政府負責,這就造成了加拿大中小學教育體制的差別,加拿大的大學對各地學生的錄取要求也有所不同。(記者 陳竹 實習生 孫藝璇)

(責任編輯:袁勃、熊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