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孩子不讓一定有錯嗎?【4】--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孔融讓梨孩子不讓一定有錯嗎?【4】

2013年01月21日07:3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學者觀點

  教育孩子“讓梨”不如讓他學會分享

  ◎付小平

  孔融讓梨就是一個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傳統美德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學會禮讓、學會分享,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心地善良、無私奉獻的人,成為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英雄。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隻有一個標准答案,所以在老師的眼裡也隻剩下這個“唯一正確”的答案。然而,現在的社會卻是一個多元社會,所處的時代也是一個信息時代。而多元社會必定出現多元的價值觀。因此在如今的孩子眼裡,可以有很多個選擇,絕不僅限於一個標准答案。

  其實,“讓與不讓”並不是最關鍵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選擇是出自自己的真心,而不是被人為強制的。我還沒有給五歲多的女兒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我曾變相地問過她一個問題:“伊伊,如果爸爸隻買了兩個蘋果,一個大,一個小,讓你分給自己和弟弟,你會怎麼分呀?”

  伊伊想了一會兒,告訴我:“我先要小的,把大的分給弟弟。如果弟弟吃不完那個大蘋果,到時候我再接著吃那個大的。”一個很有想象力的答案,得到我的及時表揚。

  其實這個弟弟也是我們從小就跟她虛擬的,還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小雨,當初主要就是希望能夠減少她的獨佔欲望。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現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對於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可以適當緩解孩子那種“一切都要圍著我轉”的心態。她上幼兒園以后,還會經常問我們小雨弟弟什麼時候生出來,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心裡都會想到給這個尚未謀面的弟弟留一份。

  “愛”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基石,互相幫助也是幾千年來最重要的傳承。我們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理應讓孩子學會愛,愛他人、愛父母、愛兄弟姊妹、愛國家、愛世界等,但是所有這些愛都必須建立在每個人愛自己的基礎上。

  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也很難學會愛惜別人。隻有認為自己是值得別人愛、值得珍惜的,孩子才會進一步去真正地愛別人。而愛自己的首要一點,就是對自己的正常需求,不壓抑、不掩飾、不扭曲。

  對於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如果我們教育孩子去刻意隱忍和強行禮讓,就是對人的正常需求的壓抑和扭曲,也是違反人性的一種做法。很多時候,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解決的問題,我們為了自己的面子和所謂的道德,採取最痛苦的方式,一味地讓孩子違背自己的真實想法去迎合所謂的道德。而這個時候的道德,已經成為不真實的表現,說得重一點,其實就是偽道德。

  從成年人的角度來說,自己心愛的東西也不見得都願意和別人分享。但是我們卻要求孩子能夠做到大公無私,這似乎有點苛求孩子。是否跟別人分享,這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不要越俎代庖。即使孩子不情願,家長也隻能引導,但不能主導。被奪所愛的感覺,想必家長一定經歷過。家長去奪人所愛的后果,可能會導致孩子下一次分享更難,導致孩子變得更加自私。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流行這樣一句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認為反過來說,效果也許會更好。當自我的正常需求得到滿足,經常獲得別人的幫助后,“我”就會有更大的動力為別人服務、去幫助更多的人。

  有人也許會擔心,如果不大力提倡和鼓勵孩子像孔融一樣把“梨”讓給別人,我們的孩子就有可能變得更加自私自利,尤其是獨生子女,甚至還會出現公交車上無人讓座的尷尬。

  我認為,讓梨和讓座這兩個問題需要分開來看,性質多有不同。讓梨這件事不會涉及到社會良俗問題,而在公共場所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卻是整個人類公認的社會良俗。當大一點的孩子出現不肯讓座的情況時,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學會尊老愛幼,因為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需要互相幫助的。

  無論禮讓也好,還是分享也罷,隻要出自人的本性,隻要是出自本能的自覺行為,而不是礙於面子的強人所難,不是道德壓制的一廂情願,就是合乎人性的行為方式。否則,正常的人性就可能被壓抑和扭曲。

(責任編輯:袁勃、林露)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