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應聘研究生在招聘會現場查看求職信息。當日,由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北京市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主辦的2013年北京畢業研究生專場招聘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818家用人單位為畢業研究生提供了1.8萬個就業崗位,參加本次招聘會的畢業研究生預計達4萬人。 新華社發 萬象 攝
在著名高校林立的北京,朱靜是一所不太有名的學校文藝編導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日前舉辦的北京畢業研究生專場招聘會的場館外,擠出了一身汗的她,在嚴寒的冬日裡搓著手嘆氣道,“哎呀,求職顛覆了我的觀念啊,原來有一些我以為是瞎說的事情都是真的,頻頻讓我‘意想不到’。”
文科生是“冷饅頭”
“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該讀文科,也不該選這個專業。”從去年9月初加入求職大軍以來,朱靜至少已投遞了200多份簡歷,得到的回應卻寥寥無幾,班級其他同學的遭遇也與她大同小異。目前,整個班級達成就業意向的人數尚不足一半。
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畢業生最多的一年。在就業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的情況下,文科生的處境則更顯尷尬。
不少高校負責人亦公開表示,近幾年來文科專業就業率就一直低於理工科專業,在今年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下,文科生受沖擊更為嚴重。
朱靜憤怒地抱怨,“高考[微博]時大家分數都差不多,知識水平也相差無幾,同樣是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同樣付出了四年的艱辛和努力,為何找工作的時候就產生這麼大的差距呢?”
朱靜和同學把自己稱作為“冷饅頭”,看似作為基礎主食,人人可吃,適合大部分人的口味,可是卻“難得入口”。
“這是由企業經營的特性決定的,”北京一家日資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官女士直言不諱地說,“企業就是需要人才為自己創造價值,”這意味著在學校接受大量理論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長的文科專業學生可能創造的現實價值較少,在激烈的崗位競爭中自然不佔優勢。
與此同時,企業內部適合文科生的綜合管理類職位人員流動性差、更替緩慢,而專業較為對口的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則競爭異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們的選擇范圍。
研究生不如本科生
201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於1月5日開考,全國有180萬人報名考試。根據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公布的調查顯示,考生讀研[微博]的最主要原因是就業前景好和想去更好的大學。
被調查的3899名2013屆本科畢業生在國內讀研的第一理由是“就業前景好”(34%),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學”(29%)等。而“想做學術研究”的比例隻佔9%。
“當初正是因為研究生畢業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才讀了碩士。”朱靜說第二個“想不到”是研究生尚未畢業,這一想法就被無情打碎。
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顯示,從2005年開始,一直到2009年,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2009年和2010年,碩士生的就業率甚至不敵本科生。一份來自江蘇省人才市場的統計也表明,2011年高校畢業生中,碩士研究生就業率為86.6%,本科生為90.3%,專科生為94.1%,碩士生就業率比專科生低近8個百分點,就業與學歷呈現出倒挂現象。
根據人社部最新勞動統計年鑒,2010年城鎮失業人口中25~29歲男性,本科學歷的失業率為28.7%,碩士為53.3%,同一年齡區間的女性,本科學歷的失業率為37.8%,碩士為57.1%。
不少專家都認為,研究生就業之所以出現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研究生擴招后,部分高校軟件和硬件不相配套,培養質量沒有跟上﹔二是研究生的就業期望普遍較高,辛苦多讀了幾年書,都希望獲得更好的職位薪水,寧肯待業在家也不願“屈就”﹔三是在很多用人單位看來,招用研究生既要支付高薪酬,又要擔心他們“眼高手低”,權衡之下,顯然本科生“性價比”更高。
朱靜的男朋友小雷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微博]電氣工程專業,早在2006年本科畢業時,就去了南方電網下屬的一家小型電廠,在南方一沿海城市,現在已經逐漸成為單位的技術骨干。他覺得:“我本科畢業時就業期望確實沒小靜這麼高,對城市、企業規模的要求都低得多。”
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如今中小企業是主要的就業崗位提供者,但對研究生的吸引力有限。一方面,產業結構影響了企業用人方向﹔另一方面,較小的發展空間和不規范的用工標准,也讓研究生顧慮頗多。
據新華網報道,目前高校或研究院的碩士生導師,大多從事的是理論研究,對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發展給予的幫助有限,更無法提供訓練平台。其結果是,雖然培養了大量人才,卻無視就業市場需要,高校和企業都消化不了,隻能“貶值”。
証書不管用
“我把實習經歷,發表的作品全部打印出來裝訂好,態度好的就勉強收過去,態度不好的,干脆直接沖我嚷嚷,隻要簡歷就行,”在研究生專場招聘會上,朱靜拿著自己制作節目的光盤和在紙質媒體上發表文章的復印件一大摞,“不僅成本貴得要死,而且屢屢被同學嘲笑多此一舉,根本不會看,確實,有很多單位收都懶得收,別說看了。”
朱靜抱怨,過去在學校都是聽老師和學長說,多考証,多實習,就業大有用處,實際就業情景並非如此。“大多數單位現在都是在網上提供一份標准的簡歷讓你填,根本沒有你寫這些的空間,實際上,人家的態度也很清楚,隻需要看你的基本情況和專業,畢業學校,根本不關心你的努力情況。”
不少HR表示,確實沒時間一份份去仔細看多少証書,主要按基本情況入圍,由現場能力決定。但是在入圍環節,“學校和專業重要性超越了証書。”
一份來自某培訓機構的抽樣調查顯示,當前在培訓機構參加考証培訓的50%以上是正在本科以上院校就讀的大學生﹔另一份調查則顯示,近三成大學生手中持有一本以上“非必要”証書,有的學生甚至已經擁有五六本証書。
一邊是高額的考試費用和擠佔的大量時間,一邊是就業難的現實,考與不考已成為困擾許多大學生的一道難題。難怪有的大學生說:“面對資格証考試,讓人進退兩難。”
據調查,目前在全國,拿到各類資格証書的在校大學生不下百萬人,但其中近80%的持有者在求職過程中並沒起到什麼作用。再加上目前社會上推行的或“土”或“洋”的資格証書太多,讓用人單位對此失去了興趣。再說,有些資格証與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脫節,因此很難在求職過程中佔上風﹔並且,社會上的一些職業認証並不規范,難以體現出一個人在相關領域的專業能力,因此很難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