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編制裡成網絡流行語 畢業生最願意去國企工作--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死在編制裡成網絡流行語 畢業生最願意去國企工作

2013年01月16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2009—2013年國考報名審核通過人數統計圖 數據來源:中公教育

  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超150萬人報名。圖為浙江溫州某考點,考生結束考試后走出考場。  人民視覺

  源

  環衛成求職“香餑餑”

  編制竟有強大號召力

  “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裡。”這恐怕是近幾天最熱的網絡流行語之一。據報道,盡管落選了哈爾濱環衛工的招考,研究生畢業的王洋說了這樣一句“豪言壯語”,表達了自己對“編制”的痴情。29名報考的研究生中,隻有7名通過考試,正式走上了哈爾濱的清掃保潔崗位,擁有了他們孜孜以求的鐵飯碗。據介紹,此次參加競爭的7000余人中,超過四成應征者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

  “編制”,這個富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在大學生的就業抉擇中所佔權重越來越大。不僅是環衛工,即便是號稱“冷崗位”、被多數人覺得有點晦氣的殯葬業,也因為有著“事業編制”的標簽,在就業市場上頗受追捧。上海市殯葬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數量已逾從業人員的30%,2009年入行的108名大學畢業生,至去年3月份在職比例超過85%。

  其實,政府部門的“編制”有著更為強大的號召力。近年來,號稱“國考”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熱得燙手,報考人數每年都在100萬人以上的高位運行。其中,2013年國考最熱崗位的考錄比竟然達到了令人咋舌的8436︰1。而前不久,一則考生開著豪車參加國考的新聞,更成為“編制”誘惑的有力注腳。國考的紅火還“烘焙”出培訓市場的“大蛋糕”,以10萬元起家的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華圖教育,憑借國考東風成長為營業額過億元的“大戶”。而整個公務員培訓的市場規模,據稱已有數十億元之巨。

  國企“編制”也“一票難求”。在很多人眼中,國企的工作不僅穩定,而且收入高、很體面。據人人網發布的《2013應屆畢業生求職意向調研報告》顯示,2013屆畢業生最願意去的單位是國有企業。

  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人主動跳出體制紛紛“下海”,曾一度形成風潮。而如今,年輕人卻越來越偏愛“編制”、回歸體制內。穩定性、低風險、高保障,被不少人視作體制內的優勢。但專家指出,體制內誘惑的精髓之處,在於隱性權利、身份賦予等賬面之外的好處,這也是眾人逐鹿的真正動力。

  析

  轉型風險催生求穩心理

  資源富集誘發編制情結

  “非編制不要”的心態之所以盛行,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文東茅教授看來,與就業市場供大於求的大背景和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有關。

  “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為體制內工作帶來了較高的社會聲譽,今天的環衛工人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環保局長。”文東茅說。

  而社會的急劇轉型所帶來的職業選擇風險,加劇了人們“求穩圖安”的心理。“體制內的工作因為穩定、未來可預見,成為規避風險的極佳選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家華說,“同時體制外工作的社會保障體系尚待完善,升遷渠道很受局限,這就可能迫使一個研究生寧願選擇環衛工這樣的邊緣崗位,也不願意進入薪酬較高的私企。”

  一方面是社會保障的缺失,另一方面卻是體制內部門的“過度”保障。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小章認為,目前中國的制度環境使資源高度集中於公權力部門。而個人找工作的標准,多是尋求利益的最大化,體制內為求職者提供了體制外無法獲取的資源,顯然更為誘人。

  所以,有網友認為,大學生熱衷報考公務員,不過是基於現行資源配置傾斜體制內部門而作出的利益最大化選擇,不宜過度指責。

  體制內心態不僅是中國的熱議話題,還具有世界語境。李家華認為體制內心態是一個世界性現象,包括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地區都有這種情況。

  據了解,在香港,公務員同樣也是大學畢業生熱捧的鐵飯碗。以2010年為例,香港特區政府推出5154個職位,共接到超過65.5萬份申請,相比內地“國考”毫不遜色。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行政學教授黃偉豪表示,香港大學生對公務員的崇拜尚算理性,與內地的“國考熱”不是一回事。

  黃偉豪解釋道,一來,香港大學生在報讀專業時已對未來有了初步職業規劃,報考公務員的學生多為政治行政系或公共管理系的大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生對公務員的興趣並不高。二來,公務員的福利待遇雖然不俗,但在香港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就業取向多元化的大環境下,從事其他工作也可以達到相當的生活水准甚至更好。

  解

  安逸心態可能扼殺創新力

  靠法治擠掉編制多余水分

  “編制”情結,看上去只是個人選擇,然而它會形成強大的示范效應,對社會帶來的隱患不容忽視。王小章認為,優秀人才過度集中於公職部門,可能令其他行業淪為人力資源的窪地,致使人才供需結構不均衡,最終可能導致個人的最優選與社會的最優需之間不能有效匹配。

  縱容“編制”情結更為嚴重的后果,是扼殺社會的創造力和活力。西南政法大學社會法學教授陳布雷認為,在法治社會中,公務員隻需循規蹈矩即可獲得一定程度的升遷。但是,真正的一流人才應當去更具挑戰性、創造性、高收益的崗位,這樣才能激發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

  社會創新的制約威脅,不只是中國在面對,即使在市場機制比較健全的韓國,公務員熱也引發了本國輿論的擔憂:太多的青年追求穩定,可能導致國家失去創新力和發展力。

  “體制內對於創新價值的鼓勵不足,而大學生也看不到創造性勞動的價值,這就讓社會越來越遠離創造性。”李家華說,“我們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尤其在強調創新的中小企業,急需優秀大學生的加盟。”

  但是,目前中小企業卻遭遇了“人才荒”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教授表示,現在大學生都不願意到中小企業去,因為中小企業在薪資、社會保障等方面都不如大企業和國家機關規范。

  “我們依然需要通過改革用工體制,將體制內崗位所附加的不正當利益剔除,為體制外崗位提供更多的保障,使之招工、用工逐漸規范,拓寬和延伸升遷通道,如此才能引導就業正常化。隻有真正實現不同工種、不同崗位的同工同酬,隻有實行相對公平的分配制度,才能使人們擺脫對體制內的盲目留戀。”陳布雷說。

  有人建議,政府應制定政策,加強引導,讓年輕人摒棄非編制不要的心態,鼓勵他們走入市場,在充分競爭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定位,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然而,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只是治標之策。“體制機制的修補及對青年就業觀念的引導隻能治標,我們要從根上將體制內部門拉回合理的性價比區間。”建立法治社會,用制度約束公權力,被王小章視作扭轉心態的根本之道。

  他建議,要將公權力置於法律法規的監督與制約之下,還應該使之受到民眾監督,建立公權力與民眾之間的制度化聯系,“隻有這樣,人才的職業選擇才會更加多元,主動分流才能成為可能。”

  (實習生莫梓芫、王雨琦對本文有很大貢獻)

(責任編輯:許博、熊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