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華約”、“北約”和“卓越聯盟”三大自主招生聯盟不約而同更改了招生安排中的筆試時間,由之前確定的3月2日改成了3月16日,這意味著自主招生筆試又推遲了兩個星期。這意味著今年自主招生考試的時間不僅是歷來最晚,而且比去年推遲了一個多月。
我國的自主招生改革,一定程度擴大了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卻沒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按照目前的程序設計,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最終還必須參加集中錄取,因此,隻能獲得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這次三大聯考時間調整,就再次暴露自主招生的隨意性,也反映高校並不重視學生的權益。
事實上,從自主招生聯考誕生之日起,相關高校組成“集團”圈地搶生源的意圖十分明顯。本來,聯考是針對高校各自為政舉行自主招生測試,導致學生考試負擔增加而推出的,聯考作為社會化考試,應該由學校自主認可、學生自主選擇,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參加聯考,再以聯考成績去申請高校。可是,我國的三大聯考,卻是和學校“綁定”的,而且,聯考把考試時間放在一起,學生不得不“二選一”或者“三選一”。
記得2011年三大聯考推出的第一年,“北約”、“華約”考試時間撞車,在輿論的質疑聲中,兩大聯考終於錯開一天時間﹔而到了2012年,“北約”、“華約”的考試時間再次撞車,“卓越”聯考則晚一周進行,輿論雖然再次質疑時間撞車,可“北約”、“華約”沒有再理睬﹔而今年,這三大聯考,來了個大撞車,全部放在同一天。對於聯考撞車,相關學校的解釋有二,一是自主招生時間緊張,安排不過來,隻有放在這個時間﹔二是學生參加多個聯考,獲得多所學校自主招生資格,最終也隻能選擇一所大學填報志願,與其如此,還不如在考試時就做好選擇。學校稱,這是引導學生“理性選擇”。
這兩個理由其實都不成立。第一個理由,現在被事實証明是學校的借口——既然三大聯考可延期兩周舉行,那麼,這三個聯考為何不分布在三周,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讓學生自主選擇?第二個理由,這是學校代替學生做選擇,也就是限制學生的選擇,而不是把選擇權給學生。眾所周知,中國學生申請美國大學,可以同時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根據學校的辦學質量、聲譽、錄取的專業、給予的獎學金進行選擇。與之相比,我國大學連考試的機會也不給學生,還美其名曰讓學生“理性選擇”,學校的競爭意識相差何其之大。
如果一名考生可以申請若干所大學,可以獲得若干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高校就不可能再在錄取優惠政策、錄取手段上做文章,而轉變為用教育質量、教育服務吸引學生。隨之而來,學校的評價標准必須進行調整,聯考的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成為真正的社會化考試。學校不會再想著怎樣限制學生的選擇,而是努力提高辦學質量爭取讓學生選擇自己。這樣的自主招生才有價值意義,既推進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也促使高等教育在自由、平等競爭中轉變辦學理念。(上海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