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的海外求學經歷有兩段。前一段,1904年去了日本,學習造船,歷時6年。這期間,他見過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成為年齡最小的會員。
后一段,1912年開始,李四光獲得官費留學名額,前往英國,入伯明翰大學採礦系。學了一年,他決定轉專業。“要造船,就得有鋼鐵﹔要鋼鐵,就得靠採礦。我已經學了一年採礦,但我現在認為,光會採礦是不行的。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學落后。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找礦,將來就是給洋人當礦工。”李四光是這麼想的。
除了主攻地質專業外,李四光還選學了力學、光學、電磁學等課程,特別側重鑽研物理系的力學課程。這為他后來創立地質力學埋下了伏筆。
李四光不滿足光從書本上學知識,還經常騎個破摩托車,趕上假日就去野外實地考察。有一個暑假,李四光決定去當礦工。朋友不解。他如此回答:“我不怕苦,要搞地質,就得准備吃苦。我既然學地質是為了給祖國找礦,就應該去實地考察一下,看看外國的礦井是怎麼採礦的。”
說干就干,假期一開始,李四光就聯系了郊外一個煤礦,與當地礦工同吃同住同勞動。每天天沒亮,李四光就和其他礦工一起,戴上安全帽,提個小鳥籠下礦井。為啥提籠架鳥?當時哪有什麼瓦斯探測器?就靠小鳥了,它要是暈倒了,就得趕緊離開礦井。就這樣,在陰暗、狹窄又充滿危險的礦井裡,李四光每天從早干到晚,真正體驗了一把。
回學校后,李四光更加努力學習了。學士學位考試臨近,不巧,李四光腿上長了個大癤子,疼痛難忍。朋友勸他去就醫,李四光覺得花錢太多,不去。怎麼辦?他用刮胡子的刀片,在開水裡簡單消毒之后,自己割了,然后抹上藥膏,沒幾天就去參加考試。學士學位拿下,腿上落了個大疤。
在伯明翰大學期間,李四光迷上了音樂,課余時學會了拉小提琴,經常去英國同好家演奏,頗得贊賞。后來有一次,受中國留法勤工儉學同學會的邀請,李四光去巴黎做“工業繁榮與能源開發”的學術報告。沒事的時候,他在隨身帶的五線譜上以《行路難》為題寫了首完整的小提琴曲。沒曾想,這成了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1998年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晚會上首次得到公開演奏。
1918年,李四光憑借《中國之地質》獲得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導師勸他讀個博士。李四光拒絕了,他急著想趕緊回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