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到浙江來高考? “移民”中西部劃得來嗎?--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誰敢到浙江來高考? “移民”中西部劃得來嗎?

2013年01月09日08:43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進入2013年,一部名叫“異地高考”的大片,在全國拉開序幕。

  在安徽,1月6日到12日,外省籍考生可以補報2013年高考﹔

  在重慶,1月7日至11日之間,符合條件的外省市考生,也可補報名﹔

  據浙江教育考試院透露,浙江的異地高考報名,和本省籍考生一樣,將同時在3月進行。

  異地高考大片“導演”是教育部,“主演”是全國各地方政府,偏偏管錢的“制片人”,也是各地方政府。

  據統計,2012年全國各級財政共提供教育經費220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僅3700億,教育部所管轄的僅有1800余億。

  教育經費來源的地方化,必然導致教育資源的地方化。所以教育部這個導演就尷尬了,各地都有地域考量,於是自己搭台自己唱戲。於是,就有了各種不同的角色派別,他們是——

  ●開明派:

  屬於這一類的省份最多

  在異地高考大片裡,黑龍江省吃了一次“螃蟹”,成為全國第一個明確2013年異地高考報名條件的省份,申明外省籍考生隻要有省內高中階段完整學籍,父母有合法穩定職業、住所,就可以在黑龍江參加高考。之后,安徽、河北、重慶、遼寧、湖南等省市相繼登場,公布政策,他們表情輕鬆,劃定的門檻一般隻要求有當地學籍,並在當地有完整的高中就讀經歷。

  浙江省也在這一“開明派”序列中。

  ●謹慎派:

  多了一道社保限制

  吉林、甘肅、陝西、雲南、內蒙古和貴州、寧夏等地,對異地高考的熱情,比北上廣低,又比“開明派”高,他們都有明確的社保限制。而山東、福建、江西等地則把異地高考實施推遲到一年以后。

  ●保守派:

  北上廣門檻最高

  北京、上海和廣東,在異地高考大片中,最吸引全國眼球,但也表現得最矜持,不到最后一刻不登場。登場之后,也讓期待的人大失所望,他們給出的門檻最高,盯著它們的人卻最多。

  北京,對隨遷子女參加中高考,設置了兩個時間點,一是2013年起符合條件的可考中職,硬杠杠條件包括連續繳社保滿3年,子女連續讀滿初中3年有學籍等﹔二是從2014年起開放異地高考,首先從高職院校開始。

  廣東和上海,也不約而同採用了漸進方式。廣東允許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從2014年開始可報考高等職業學院,隨遷子女要求先在廣東中考,有高中學籍,這樣他們實際能就地參加高考的時間是2016年。2016年可以報名參加高考。上海則把異地高考和戶籍挂鉤,允許持有上海居住証A証的在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地高考,但至少要在2014年以后。

  ●觀望派:

  教育窪地最怕高考移民

  在2012年最后一天大限前,全國尚有4個省市沒出台異地高考方案,它們均在中西部,傳統上被稱為“教育窪地”,有個共同點是人口較少但錄取率較高,面臨著嚴峻的“高考移民”挑戰,所以它們出台異地高考方案也顯得更為謹慎。此外,陝西、甘肅等省盡管已出台了政策,也多採取過渡、漸進式方案。

  迄今為止,全國隻有海南新疆,還未出台方案。

  浙江某高校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育專家說,高考本來應該純粹,隻擔當高校選材的渠道。但這樣純粹的前提是,政府能平衡各地教育資源,保証不同地域的學生都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避免學生因地域、城鄉等原因在高校招生時處於弱勢。

  “因歷史遺留問題及經濟發展等原因,當下全國范圍的教育資源分布,尤其是優質高校分布,顯然是不平衡的,所以高校在各地招生,也擔當了平衡功能。”

  從某個角度說,把教育資源按照以前計劃經濟時期一樣,作為一種福利來分配,也是一種高考不公平。

  目前高考不公平的原因之一,是高校招生指標分配不均。

  有資料顯示,2012年不同地區的一本錄取率差異懸殊:北京超過27% ,上海超過20%,而浙江省,以溫州為例,2012年一本率僅為9.80%,略高於全國8.5%的平均水平。

  對異地高考政策的迫切需求,其實折射出了整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隻有等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平衡都慢慢彌補上了,高考問題也許才不會那麼尖銳。

  作為浙江人,現在最關心什麼?

  新聞助讀

  隨著大量城市流動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在異地工作時間的延長,其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問題日益迫切,社會上稱之“異地高考”難題。

  全國目前進城務工人員達到2.45億人,隨遷子女有2000多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遷入地完成義務教育。

  2012年9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異地高考具體辦法。

  2012年12月31日,北京、廣東、上海出台政策,外地戶籍考生暫不能在當地報名參加。迄今,全國還有青海、西藏未公布異地高考方案。

  專家分析,異地高考已“破冰”,但還有三個繞不過的壁壘,分別是:

  戶籍壁壘。外來人員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勢必“分享”流入地戶籍考生上大學、上好大學的權益,勢必會遭到很多戶籍居民的反對,進而影響地方政府的決策。有多少地方政府願意逆戶籍居民的意志而動,在本地推行異地高考呢?顯然不容樂觀。

  招生指標壁壘。我國各地高考招生名額分配本就不均衡,錄取比例相差巨大,總體而言,越是經濟較發達省份的外來人口越多,推行異地高考后,會吸引更多外來人員子女在這些地方高考,將可能引發“高考移民”問題,兩個問題混雜將更難解決。

  教育資源壁壘。我國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資源配置水平、教育質量遠落后於沿海和內陸大城市。很顯然,西南山區的學子和北京優秀中學的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平等的,如果用同一套試卷同樣的錄取分數來競爭,對前者顯然不公平。

  疑問一:浙江會不會出現大量“高考移民”?

  關鍵語:“誰敢到浙江來高考?” “去中西部地區,還不如出國讀書”

  北京上海廣州已經豎起“免戰牌”,最近幾年外省籍學生想去參加高考,很難。

  至於浙江,“誰敢到浙江來高考?”

  華東師范大學招生辦主任周鴻,開了個玩笑,“他是跟自己過不去。”

  在這位招生官眼中,浙江教育資源好,但高考競爭太激烈。如果他是內地家長,孩子在浙江讀到中學,最后肯定回老家高考。“在浙江他也許隻能考二本,回老家說不定上一本沒壓力。”

  周鴻覺得最有可能的“高考移民”是去西部地區,那裡歷來被稱為“教育窪地”,基礎教育質量和沿海地區有差距,但國家要求高校在招生時對西部地區有傾斜政策,一年年累積下來,高校投放在西部地區的招生計劃並不少,所以,基礎教育好的地區,學生如果到那邊參加高考,上一本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但中西部地區出台的異地高考方案,對此顯然進行了預防。周鴻分析,浙江考生,在高考之外,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出國讀書,當中西部“高考移民”的應該不多。

  在錢報家長會QQ群,浙江家長回應異地高考方案的意見比較一致:允許異地高考后,寧可想方設法去門檻超高的北京和上海,也不去寧夏等分數雖低但“教育質量一般般”的省市。

  杭州風帆中學初三家長菲媽對異地高考這樣期待:“我更願意送孩子去北京。去寧夏等中西部地區,雖然考浙江大學貌似比在杭州考容易,但孩子在當地初、高中讀滿6年,家長也在當地工作滿6年,我辦不到。江浙一帶家長,怎麼可能放棄東部沿海的工作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作為母親,我不會讓孩子到那裡度過教育階段最關鍵的6年。”

  疑問二:高校招生人數,馬上就會有變化嗎?

  關鍵語:“3年內,各高校招生計劃不會有調整”

  浙江某高校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招生官說,目前高校在各省的招生計劃分配,有幾種方式:一類是部屬院校,由高校提出教育部批准﹔一類是省屬院校,由省教育廳做一個總的招生計劃,教育部通過后再在省內高校分配。

  部屬院校絕大多數是985和211高校,屬於考生特別關注的優質教育資源。異地高考各地方案出台后,教育部曾說,根據各地高考報名人數變化,將相應調整高校招生計劃數來確保各地平衡。未來,這種調整將如何實現?

  “高校招生對某個省份的錄取人數,有一部分是歷史原因決定的,原來招多少,近年不可能有大量削減或增加,還有一部分則是根據這個省的生源情況,考生多的地方,招的也多一點,再有一部分決定因素是高校對這個地區生源質量的認定,大學總在尋找適合自己培養目標的人才,這關系到高校的長遠發展。”他舉了一個例子,浙江學生喜歡學醫,但有些地方學生可能不喜歡,所以全國的醫學類院校就願意在浙江多招些學生。

  “教育部對高校的招生計劃,會提供指導性意見。比如近幾年,引導高校多到中西部招生,隻要仔細觀察,可以看到任何一個大學,在中西部招生最近都在逐年增加。”

  周鴻分析,近3年內,各高校的招生計劃不會有調整。“異地高考人數和本地戶籍人數比例,至少這兩年不會有大變化,要變也是三年后。”

  疑問三:浙江小學初中高中,學生人數會增加嗎?

  關鍵語:“將會明顯增長,高考競爭更加激烈”

  目前我省高中在讀的外省籍學生僅有1000多人,在所有100多萬外省籍學生中,高中學生的數字還是一個很小比例。異地高考政策施行后,外省籍學生入讀浙江省內小學初中高中,將出現明顯增長。在一次關於異地高考的調研中,近半外省籍學生表達了高考政策允許下入讀省內高中的願望。

  “浙江教育質量比較好,可能有一種情況,學生在浙江讀完高二回去,一年的時間足夠他適應當地的考綱,考一個比較好的學校。”調查稱。

  陳成是杭州風帆中學一名普通老師,教初一。該校華豐校區招收的學生,很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自山西、河南、安徽、四川等地。“像我教的幾個班裡,來自外省的學生,每班估計有近10個。”

  陳老師告訴記者,“依我個人觀察,他們今后多數會選擇留在浙江升學、高考。很多人說浙江高考難,但他們的算盤不會打得那麼精。對他們來說,將來能留在浙江高考就覺得很幸運了,畢竟家長在這裡工作,很多孩子是在這裡出生的。”

  陳老師分析,按學校的外地學生留下來參加高考的比例,未來杭州中小學人數會增加,但不會劇增,也不會讓每個班級人數爆棚到擁擠的程度。

  異地高考政策出台,陳老師有一點擔心本地學生,“如果高考錄取名額沒有增加,參加高考的人多了,競爭肯定更加激烈。”他說,“但是我仍然贊成這一政策,可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長期以來對農村人的不公平——外出打工的多是農民。”陳老師的孩子,今年念小學二年級。他坦言:“我不會排斥外省人和我的孩子站在一個起跑線上。”

  異地高考怎樣才能不稀釋流入地教育資源、不擠佔流入地學生的利益?

  最理想的結果是,政府部門增加教育投入,形成多元化辦學格局,誰家的孩子都可以在這個地方找到屬於自己的書桌,而不是拿現有的這塊蛋糕分給所有人。所以落實異地高考方案,艱難之處在於政策出台后,教育資源如何布局、整合、優化等問題。

(責任編輯:熊旭、林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