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评论:周鼎的“葡萄”到底酸不酸

2014年12月25日10:56    来源:钱江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论:周鼎的“葡萄”到底酸不酸

  昨天凌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周鼎发表《自白书》,抨击高校科研教学体制的种种弊病。他说:“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自白书》引爆网络,网友纷纷转发、评论;赞成者称其为“斗士”,有年轻学生感到了悲壮,说在重感冒之下读完《自白书》,哭了个稀里哗啦。而质疑者质疑其动机:周鼎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质疑直指要害。“悲壮”、“斗士”等具有崇高感的称谓和形象,都有可能被这个质疑所瓦解;《自白书》不过是一个吃不到葡萄者的自怨自怜而已。

  “酸葡萄”,不是一个单一的命题,里面其实包括了几个小问题:一,周鼎本人的“葡萄”酸不酸?二、周鼎持有什么样的“葡萄观”?三,葡萄不酸者固然有底气可以说葡萄酸;摘取葡萄能力稍差者,有没有资格说葡萄酸?

  《自白书》所引出的种种关于周鼎的介绍表明,周鼎本人的“葡萄”并不酸,凭他技术能力,顺应目前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体制,顺应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获得相应的利益,并不困难。《钱江晚报》记者对其的采访,也证明了这一点(见今日本报A16版)。如果说周鼎个人的葡萄有点酸,不是酸在不能,而是酸在不屑——他不愿意顺应或者说屈从所在高校现行体制和评价体系,正是自身的痛切感受,他才如此强烈地希望现状能有所改变。为什么有人看不到这一点,而只盯住周鼎个人的葡萄酸不酸?是否是因为:这些质疑者的个人词典里,只有“不能”,没有“不屑”?

  如果周获得葡萄的能力比较弱,个人的葡萄确实比较酸,他是否有资格说葡萄酸,即批评高校的弊端?批评是否恰当,有两种标准:一个是事实与逻辑的标准,只要符合事实,批评得有道理,就是对的或好的批评;还有一种标准:“人微言轻”,“言”的重量,“言”得对不对,由言者的身份、地位决定。很多人喜欢用后一种标准。

  其实,周鼎《自白书》里关于高校现状的文字,此前很多人都披露、批评过;只不过周鼎的批评方式比较特别,更多感性的成分,因此反响也比较强烈。这么多人说了都没有用,周鼎再说一次,会有用吗?说“葡萄酸”,葡萄就会甜起来吗?大声说这个葡萄是酸的,是因为有人觉得甜得很,一点都不酸,尤其是决策者认为不酸,就不会去改良,所以,大声喊是必要的。如果喊了也没有用呢?喊就只对喊的人有意义:我喊过了,我努力过了,我对得起自己了。喊出来,人就不那么憋得慌了,这也是一种“用处”。

  当然,“喊”可能给自己带来坏处,带来压力和损失。喊葡萄酸,说不定最后连酸葡萄都吃不着了。这就是有人喊而有人不喊的原因。其实不喊也有不喊的代价。任何一种选择,或者说人生,都是有代价的,不存在没有代价的人生;区别只是,不同的人,愿意付出不同的代价罢了。

(来源:钱江晚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