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用实力治疗“名校崇拜症”
“一些名校生心高气傲,因为进名企难只能‘骑驴找马’,在招聘时我们反而会对名校生更加谨慎。”长沙震和机电安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邓向阳表示,对于“名校崇拜”自己不反对但也不赞同,“我的公司更加看重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材生对自己的定位比较高,进入社会时希望有较高的起点,从而可能导致频繁跳槽,使得公司岗位一直不稳定,对公司的日常工作影响很大。”
“我们希望毕业生实践经验多,动手能力强,要‘接地气’,不要‘高大上’。”在湖南科技大学大型招聘会上,荷兰沃雷文(上海)公司的股东彭飞亮出了自己的招聘标准。他表示,每个岗位都需要相应适合的人,拥有跟岗位基本对口的本科文凭,动手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优秀的人,才备受青睐,总的来说,实力才是硬道理。
招聘中,一些企业慢慢发现高门槛并不是一把“金钥匙”,一些名校生的学历是过关了,但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却不一定符合标准,会读书并不代表会工作,甚至学历越高,越容易出现“书呆子”现象。企业开始慢慢化解自己的“名校情结”,理性筛选入职者。龙文教育集团招聘部主管张迟就表示,早已不把毕业院校当成招聘的条件,反而全力杜绝“高分低能”的求职者。
经历三次高考才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的身份录取,小学、中学就读的也都是三四流学校,这样的人是不是注定失败?但这恰恰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求学之路的真实写照。(记者 徐媛 实习生 张晗彧)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