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便成家庭最大负担
你愿意花一年时间换来一个笑容吗?
你愿意花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努力,只为了换来对方的一声招呼吗?
对于许多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来说,这样的付出极有可能没有回报,甚至得到的是冷漠回应。
在中山,由于自闭症患者被归纳在六类残疾人的精神残疾类别里,关于该类人群的数据,无论是自然发生率还是就业率,都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
在中山特校从业多年的林昌告诉记者,虽然中山没有专门针对自闭症人群的人数做统计,但前不久一项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自闭症人群自然发生率高达1%,也就意味着100个人里有一个是自闭症倾向。“如果按照这概率来算,中山的自闭症人群基数应该很大。”
这一推论,从中山特校近年来面临的“困境”中可以感受得到:只招收中重度自闭症患者的中山特校,该类学生人数比重占学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每年进特校的这类新生都有几十个。
未成年的自闭症患者在特校可以享受免费的义务教学,有耐心的特校老师反反复复教他们说话写字吃饭穿衣,有来自政府以及社会各种慈善机构源源不断的帮扶补助,他们的家庭也因此轻松不少。甚至于特校因此“人满为患”,中山特校也有意向另开分校。
然而,一旦这些孩子从特校毕业,他们的去向就变得非常尴尬:他们无法自食其力,社会不予接纳,没有办法工作;他们甚至必须由家人24小时陪同。为了继续照顾他们,许多家庭更是陷入困境。
精神残疾患者基本找不到工作
一从特校毕业,自闭症患者便成为家庭最大负担。
单亲妈妈吴女士正在经历着这一痛苦。她的自闭症儿子张毅昕今年已经18岁。在特校校长和老师眼里,张毅昕表现得很优秀,能自己穿衣吃饭,做饭洗菜,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做炸薯条。但是这样一个“乖孩子”,却被中山市区唯一一家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因情绪行为等问题拒绝收纳。
在此之前,张毅昕曾尝试过在吴女士工作的工厂里就职,但因为太吵太闹影响其他同事工作,只能辞职。“连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都拒绝收纳他,普通的社会机构又怎会给他提供工作?”吴女士能够理解,但找不到出路。
中山市残联教就部陈景华部长告诉记者,自闭症患者属于精神残疾,精神残疾患者就业需要达到不会攻击别人、能融入群体生活两大要求。但自闭症患者最大的缺陷不是生活无法自理,而是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并且会因控制不住情绪而攻击他人。因此,精神残疾人群在残联的统计中,就业率是最低的。
至于低到什么程度,残联并未有相关统计数据。陈景华接受采访时曾透露,“之前我们有帮扶鼓励100多个残疾人创业,里面基本上没有精神残疾人群。”
林昌告诉记者,在他从业的这几年内从该校毕业出去的自闭症学生,目前没有一人找到工作。“之前有一个学生,是我们学校自闭症患者中恢复得最好的学生之一。他能与人基本交谈,动手能力也不错,本来他已经找到工作,但一个星期后就被工厂辞职送回家,现在是居家托养。”
面对这种现象,已经在中山特校从业16年的李园林副校长表示痛心:“现在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能力,而是在于社会对他们不够理解、包容。社会层面现在还没有建立相关的保障体系,甚至连托养机构也不完善。”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