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推荐最新书籍、关注学科前沿动态、理论知识功底扎实……在重庆南开中学,历史课教师杨立绝对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立说:“多亏了本科学习期间的打磨。”
杨立是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将学生培养成为怀教育理想、懂教育理论、有教学技能的“未来教育家”,是华中师大人才培养理念的核心。在实践中,华中师大确立了“一本三化”教育模式:以培养具有未来教育家潜质的优秀教师为根本目标定位,以立体化育人环境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以实践化为导向的教师教育培养方式,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方法改革平台。
精心设计课程配备导师
过去,师范类专业学生只学习3门教师教育课程,即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俗称“老三门”。如今学校根据“主修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模式设计课程体系,按照校级优质课的标准开发出100多门教师教育类系列选修课程。新的培养模式大幅增加了教师教育课程的比重,学生至少要修够25个学分。
同时,为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该校还拓宽课程类型,打破学科界限,沟通课程之间的联系,强调文理交叉、文理交融、文史哲贯通。
仅有好课程还远远不够,学校还要求最优秀的教师参与师范生培养。学校为每名免费师范生都配备了3名导师——校内名师、校外教育名家、中学特级教师。校内名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校外名家侧重于教育家思想的熏陶与培养,特级教师侧重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线上线下培养专业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华中师大针对师范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积极创建数字化资源空间,先后开发面向本科师范生、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课程资源共1350门。同时,还开发了1000个微型专项资源和拓展资源包,内容涵盖教学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常见问题,通过身处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的现身说法,向师范生展示和传递解决教学“疑难杂症”的方法和经验,满足毕业师范生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华中师大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校内搭建师范技能培训与测试平台,同时每年定期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让学生从比赛中找不足,从竞争中学“手艺”。校外依托实习基地和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构建了综合型、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建成挂牌实习基地140个,立项在建基地42个。
进出机制助力潜能发挥
2012年,在国务院下发有关非师范生和师范生相互转专业文件之后,华中师大随即制定转专业政策,允许2012级学生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互转。在542名报名转专业的学生当中,105名非师范专业学生报名转师范类专业,16名师范专业学生报名转非师范专业。时任华中师大教务处副处长曹楚东认为,这项政策是完善师范生教育的重大举措,不仅能够利用进出机制给一部分具有优秀教师潜质的学生一个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个别不适合当老师的学生寻找自己的发展点。
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现状和长远发展一直是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关心的问题。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马敏提交了《关于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提案》。他提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就业原则,并提出过长的服务年限让学生对就业感到迷茫,不能考专业研究生、不能出国,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长此以往,会对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造成不良影响。
马敏建议,适当放宽免费师范生的限制,允许其在中西部地区跨省就业,通过适当的政策调整,最大程度地发挥免费师范生的自身潜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