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探访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之——经纬学校

吕峥

2013年09月04日20:43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手机看新闻
经纬学校校门
经纬学校校门

“要是那些年我一直做(粮油)生意,肯定比现在(强),到现在连间房都没……”校长李俊山,河南人,1993年因下岗来到北京从事粮油贸易。1998年,自己的孩子上学,一次性要交6万元借读费。后在行知学校的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创办了经纬学校。1999年至今,校址更换6次。

如今的经纬学校,位于北京市北五环外,昌平区东小口镇芦村。出了城铁,辗转换乘公交车,再步行,咨询村民,被告知“芦村不是拆了吗?你还去干嘛?”请村民带路才找了在残垣断壁、堆满垃圾中的经纬学校校门。

这是最初的梦想

经纬学校的开学时间是8月20日,比公立学校开学一般提前一周的时间。8月14日,学校里有几个老师在打扫校园的卫生,整理教室,没有学生。据经纬学校的袁老师介绍,学生们大多会在开学前一两天来报道。

学校现有40间教室,每个班40人,可以提供1500名左右的学生在此读书。由于芦村拆迁,原本1200多名学生减少至近700名。

采访当日,恰好有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前来咨询上学事宜,她问了学费是多少钱,可不可以按月交学费。袁老师回答她,只能按照一个学期来,这个妈妈怀里抱着一个,手里拉着一个,走了出去“我们春节要回家的,这还不到5个月,我们再想想……”

李校长说,确实有一些家庭有困难的,会将学费减半,有一些离异家庭或残疾家庭的孩子是免除学费的。“学校的运营主要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也会艰难的时候,想到的想不到的操碎了心,但是没有过不去的,(我)没上班前就想做老师,没当成……以为这辈子当不了老师了,没想到,人生际遇,要不下岗还走不到这一步。”

李校长说,当时办学校就想着让孩子有学上,踏踏实实上学,看到那些适龄儿童满大街跑,有的可能10岁了,一年级还没上呢,他上不了,确实交不起那些借读费。办的这个学校,就是让他们都能有学上。

频繁更换的校址

从东坝、望京、金盏……到现在昌平区的经纬学校,已经是第六次。拆迁等原因导致学校不得不频繁更换地址。

到达东小口镇,找到经纬小学所在的芦村,学校门外垃圾堆积,但校园内经过老师们的打扫已经有了即将开学的样子。教学楼虽然不新,但都很干净,教室内的书桌也被老师擦的一尘不染。

李校长说,今年政府提供了一些新的桌椅和电脑,以前从来没有过。学校的运营主要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目前校舍每年的租金是10万元。但芦村现在正在盖回迁房,学校的对面已经拆除,他担心,也许过个两年,学校可能又要寻找新的地方了。

李校长有的时候也会发两句牢骚,做啥都不愿意开学校了。光应酬都应酬不过来了,各种审核检查签字,但是实际问题却找不到人解决,比如校门口的垃圾,卫生部门不管,说是镇政府,镇政府也不管呢。可是,说完后,他补充道,但是看到孩子们,就觉得要越办越好,就放不下。

提到有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李校长禁不住的高兴,他说去年还有到学校来的。在四川的,有考上医科大学的,好多呢,感觉很值,有点成就。所以,不管怎样要越办越好,不能越办越差。

流动的老师和学生

经纬学校目前有老师21名,主要是河南和陕西师范类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之前也没有教学经验,是通过之前在这里教学过的同学介绍,到此教学。由于待遇太差,环境艰苦,很多都是一个学期就会改行。李校长不无惋惜的说,有的老师甚至改行去了电子厂,因为工资高。

有时,也有临时的大学生志愿者来经纬学校支教,虽然他们文化水平很高,是名校的学生,对小学的知识可能绰绰有余,但是没有教学的经验,表达能力不好,教课也会受到影响。

袁老师说,这里的学生全部都是是流动农民工的孩子,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100名左右的学生不明原因的走了,没有带走学籍,这样的话,学校只能在保留一个月后将学籍删除。而这些孩子未来如何升学,如果没有学籍能否进入高中,不得而知。

结语

在北京市昌平区,获得政府认可的打工子弟小学是14所,但依然不能满足孩子的上学需求,资金有限,师资流动。同时,还有数量不少的处在一种所谓的“非法”状态的自办学校,这些学校,学生没有学籍,政府没有监管,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依然严峻。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究竟何去何从,从2001年至今,似乎还没有更好解决办法。 

(责编:值班编辑、马丽)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