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即便这样,仍然有很多大学生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乃至自杀事件。这些问题通常来自于哪里?
徐凯文:通常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源于感情问题和就业压力问题。这里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爱和被爱”的缺失。也就是说,来自亲情、友情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爱太少。导致他们的烦恼越积越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疏离,遇到问题无法倾诉,这是出现极端情况的重要因素。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迷惘、狭隘和缺失则是更加普遍的原因。
记者:现在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很方便的交流感情,为什么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感情需要呢?
徐凯文:互联网是便利的沟通渠道,但并不能缩短人与人的疏离感。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最好是面对面,情感方面就更是这样。比如你们来采访我,如果是电话采访,或者我们在网络上交流,很多想法就不能展开,不如我们面对面交流。所以,互联网提高了关系沟通的便捷性,但降低了关系质量。就像现在的宅男、宅女,会有很多感情问题。我不是反对互联网技术,而是希望人们注意弥补网络、电话等沟通方式的缺陷。我会跟一些教授建议说,你们应该经常跟学生吃饭,或者让学生到你家里吃饭,情感交流,建立亲如家人的关系,我们北大的很多教授都非常赞同,我们做过一个统计,75%的北大研究生导师都请学生吃过饭。
(责任编辑:许博、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