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新变化【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解读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新变化【2】

国家玮

2013年01月22日14:09        手机看新闻

                          第三部分   阅读延伸题

 

【改换题型】阅读延伸变成一道题,且12分,有2分增加给语言表述。

【改换原因】还是区分度,由于阅读延伸题目毕竟不同于作文,不可能在评分标准中将“观点有创新”、“深刻”等内容添加进来,所以只能依靠学生答题格式和所举例子等形式方面的标准进行分数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一旦熟悉这类题目的答题模板,就可能基本上拿到8分左右的情况,该题目原有的增强开放性和区分度的美好愿望也因此多少有些落空。因此这次将延伸题去掉一个,同时在原有10分的基础上增加两分,就是只考一道12分的题目,多出的2分是语言分,这多少使得评分依据更看重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而这点又不是学生背诵模板能轻易做到的,客观上使得考试区分度有所增强。

【应对方法】以此,加强阅读延伸题目的文字流畅和优美、举例的生动就成为此类题能否拿到高分的关键。原则是,在能举生活例和文学例都可以的时候,尽量举文学例,这样文字更为优美。同时不忽视模板,将阅读延伸题按照议论文的论点?——论证——论据——结论的模式按部就班的写成,这样考证基本分数;然后再适当通过所举例子的生动优美达成高分。

【试题精讲】

朝阳区模拟考试

 

19.文中金叶树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我认为金叶树给我的启示是人亦应如树充满生命强力。【论点清楚】(2分)金叶树生长在阿拉杭盖火山口极度险恶的生存环境中,但这却造就它们那顽强坚持下去的信念。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人们忙于在都市中过现代生活,忽略的正是这种生命内部存在生命强力。【分析两句话,一句结合原文,一句结合当下,有落地感。文字犀利】(2分)多少次,灯下展读尼采哲学,面对周遭险恶的思想环境,尼采用自己强大的生命力与世俗对抗着,坚韧唱出“有的人死后方生”;萧红笔下那些呼兰河畔在天地间辛勤耕作的东北农人,也同样在凛冽的寒风中用强大的生命力对抗着自然的威胁。【举例优美,用萧红和尼采使得文章充满文气】(4分)故而,在险恶环境中,我们需要那种与之抗争的生命力。【有结论,形式完整】(2分)-----表述清楚、语言好—(2分)-------总分12分

 

附录

 

201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

部分内容

 

一、试卷结构说明

1、一道延伸题的分数由原来的10分增至12分,增加的2分给语言表述;

2、剩下8分分入现代文小阅读4分,题量由原来的2道变为3道,增加的1道题出题形式灵活,可比较、链接、延伸 。

3、如延伸题出在文言文,4分加入古诗鉴赏;如延伸题出在古诗鉴

赏,4分加入文言文,可考主观性的翻译或简答题。

4、说明:延伸题可出范围:大阅读、古诗、古文。

                                 

二、 各类测试内容的试题数量和赋分

 

  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约5题,约15分

  古诗文阅读                    约8题,约36分

  现代文阅读                    约6题,约27分

  阅读延伸                      1题,12分

  写作                          1题,60分

 

三、参考样题(部分样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  论训》)

注释:①   :弯曲。② 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 涔:积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易: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答案】D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以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答案】D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答案】B

5.将下列文中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②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参考答案】

①个别小节有所亏缺,大的原则必须坚持,君子是这样做的。

      ②曹子不为一时的失败而羞愧,而以至死没能建立功勋为耻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遣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答案】B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以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答案】D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答案】B

5.将下列文中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②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参考答案】

①个别小节有所亏缺,大的原则必须坚持,君子是这样做的。

      ②曹子不为一时的失败而羞愧,而以至死没能建立功勋为耻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遣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答案】B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杖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李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作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答案】D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并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答案】C

5.找出文中描写李疑侍奉病中景淳的语段(把该语段开头两字和结尾两字分别写在下面横线上),并用现代汉语写出李疑的行为表现。

    ①语段:         ……          

    ②行为表现:

【参考答案】

①语段:

延就    颜面

②行为表现:

请景淳坐下;为景淳打扫房间;请医生;亲自煮粥熬药;每日问病;每日为景淳换洗沾有大小便的卧具和衣物;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1.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① C    ② A

 

2.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最后,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优能中学辅导团队祝大家备考顺利!

来源:新东方

(责任编辑:杨玉君(实习)、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