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今年两会热词。而在创业创新中,大学生无疑是最受关注群体。如何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品质,对于这个年轻又充满激情的群体,政府该提供什么样的扶持政策,让他们的梦想落地生根,是代表委员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创业不同于就业,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风险大,不确定因素也多。创业既需要坚决的态度,也需要必备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勇气。当然,沟通力、领导力、决断力,是否掌握核心技术、专长特长,对行业是否了解,能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商机或者好的商业模式都很重要。
不是每个士兵都可以成为将军,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自主创业。首先大学生创业风险很大。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其实就算5%的成功率也是非常低的。其次现在就业的途经和机会比以前多得多,尤其在网络经济下。随着“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后时代的到来,诸如开网店,淘宝店,开发软件等等,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机会比以前多得多,现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减少的原因就在于此。
大学生创业是这个社会应该爱护的事情,但是不要借钱去创业。年轻人有梦想有激情,办事没有拘束,这样他们更容易做出一些伟大的东西。大学生创业也会有很多困难与压力,这与中国从小对创业培养不够的教育环境有关,因此,应将创业过程当作一种历练与学习,而不要借钱去创业。
江苏省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应届毕业生创业,也鼓励大一、大二的学生休学创业。休学创业的学籍保管没有年限,符合学校自己制定的政策即可。到现在为止,不完全统计,江苏大学生创业人数达5万人。
大学生休学创业要因人而异,全盘思考,就像他们找对象一样,一方面不要错失机遇,另一方面又需要谨慎。创业的大学生感觉需要更系统的知识结构的时候,还是应该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大学的学科、专业都是有系统性的,如果大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专业基础打造牢固,再利用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走向社会,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总之还是因人而异。
不反对是因为真的有创业热情、且有创业机会的大学生如果不让他休学对他来说是一种伤害,允许休学创业是和世界教育并轨的一种表现。但休学创业不能过多鼓励,会导致还没有做好创业准备、没有创业资本的学生以休学创业为名出去玩去了,因此应该采取理性的态度。
创业对国家发展很重要,在大学来讲,要把创业作为学生教育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让很多学生都去退学、创业,而是在学校里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贯彻在学生教育当中。
创业很像学游泳,需要实践中出真知。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上必须要开门办学,发展一支专聘的校外师资队伍。可以请有经验的成功者或失败者讲授创业历程,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一样,都很重要,可以帮助尚未出发的大学毕业生规避和预判创业路上潜在的“暗礁”。
大学可以在现已倡导的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大学生的“在读创业”。同济大学就尝试改革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面向校内招收正在创业的有意愿转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实现创业、学业“兼得”,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将成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引擎。我建议开放高校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办创业就业学院,实现校企合作产学无缝对接,培养创业和创新型人才。希望社会上的企业家能多创办创业基金,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创业青年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资金。政府扶持的话要做的不只是“输血”,不是仅仅给大学生点钱,应该是政府来搭台,企业来运行孵化基地。建议充分发挥大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强见习制度的扶持力度,并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作为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若想创业,应该先就业。在就业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付出劳动、开动脑筋,从而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就业过程中,也可以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有了就业经验的积累,创业的第一步路会迈得更加扎实,成功率会更高。
现在全国并不缺乏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是,让大学生了解这些政策的渠道却相当稀少,使创业者浪费掉的时间成本太大。2015年,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词应该是“执行”,要使政府以前出台过的政策执行落地,才能打通大学生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多项统计表明,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3%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20%的水平,这不全是大学生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问题,毕竟我们还存在商业环境不够成熟,资本管控太严,创业教育不足等等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已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亡羊补牢尚未晚矣。在国家的引导下,人人有担当,进一步深入改善创业与市场环境,或是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