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普通高校2015届毕业生将达749万,再创新高。一方面是毕业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对此,教育部表示,今年将出台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改革试点。高校应如何转型,如何创新培养人才机制,以及民办高校的发展等,成为不少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的焦点。
现在大学扩招使我们的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考上大学,但当前的现状是很多大学生一跨进校门就关注就业,轻视学习,考研注重文凭,不重学术。要转变到教育质量提升上,教育主管部门、大学、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应该共同转变观念,不能只盯着就业,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教育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教育的精髓。
在未来的转型试点中,要防止地方高校只要资金不搞改革的“假转型”,要从高校自我约束、政府监管等方面入手,同时,政府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引导和支持,这样就能有效加快地方高校转型的速度,让转型做的好的高校尝到甜头。这是政府首先要做的事情。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不但可以解决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实际上不仅仅是地方本科高校,中央直属的部分高校的本科也应该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不应该是高校分类的标签,国家和社会应该对应用型高校给予同等地位,这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由大学的核心任务决定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一要体现时代需求,与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二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我建议开放高校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办创业就业学院,实现校企合作产学无缝对接,培养创业和创新型人才。我也希望社会上的企业家能多创办创业基金,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办学趋同化倾向明显,是西部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学校类型结构趋同,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文科类、师范类及民族院校偏多;理工类高校偏少,理工类本科在校生仅占西部地区本科在校生总数的37.1%,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南辕北辙”。
从企业这几年的年轻人才引进情况来看,新一代人才在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普遍提升,但也出现了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差等诸多问题,这和高校忽视专业课程以外的综合能力培养有很大关系。在大学里需要定向培养一些大学生,大学和企业挂钩后让大学生能够边学边在实践中体验,这样当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企业就可以少投入一些培养的成本,也节约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
民办高校的教职员工在工资补贴、社会保障、退休待遇、职称评定、评先选优、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政策与公办高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之间存在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会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待遇低、保障低、地位低,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流失严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时间表,尽快清理并纠正对民办高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并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
国家可以加大对民办大学的支持力度,形成一套完整、长效的补贴机制。“企业家办学应该是公益事业,不能靠办学挣钱,举办大学的过程中,资金不能抽离。在这个前提下,根据民办大学的贡献度,进行差异化补贴。具体的方式可以灵活,比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民办大学也可成为最顶尖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对其支持的力度可以再大些。
建议建立四个机制,对民办高校进行人才支持:一是支持鼓励公办高校教师到民办高校任教的人才流动机制。二是公办高校向民办高校委派、借调人才机制。三是高校退休人才推荐制度。四是公办高校接收民办高校人员挂职、培训、访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