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花”开几枝任转型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说:“大学永恒的传统应该是永远年轻,永远要承诺不断自我更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已经公布,教育部正在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本文以燕京理工学院教改实践为例,一窥民办高校转型之“花”如何盛放,并进一步与读者共同研究与探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策略。
专业调整
特色与市场并重
专业结构是决定民办高校发展、引导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杠杆。经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与本校优势的有机结合,是专业结构调整的准则。
传统专业要在专业方向上寻求特色与市场的结合点。燕京理工学院打造了化工与制药、计算机电子信息、机械与汽车服务工程、经济管理与艺术设计等五大专业集群,在专业方向上寻求与市场的结合点: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会计专业在招标采购、冷链供应、资产评估等方向上进行了探索。
同时,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增设新专业。该校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协作区发展的目标,按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增设了机电工程类专业。
此外,对短线专业要进行动态调整。根据市场对产业人才需求、毕业生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招生情况,完善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比如该校对材料化学、商务英语专业就采取短平快的调整停招措施。
人才培养
多元化与多主体并进
燕京理工学院建校以来,对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修订转向应用型,2008年起试行4+1模式,2012年推出“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每次修订都通过走访京津冀企业,广泛征集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听取有关高校知名教授的意见,采用三方共议一起修正。
构建“分段式”培养模式。采用4+1、2+2或1+N证书模式。这种模式以“理论教学加实践应用”为特征,学生集中3年时间完成传统4年的理论知识学习,第四学年结合毕业设计(论文)集中下企业学习。如信息类专业,学生入学两年后,由企业为主培养,按社会要求授课、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
打造产学基地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基地,根据行业发展要求,设置课程体系,面向整个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学校与企业联合教学,学分置换。
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共同签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相关用人单位就业。
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学习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借鉴国际化办学模式,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优秀教师,利用国际优质课程资源,启动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项目。该校采取海外预科班、交换生、赴海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为培养有国际视野,符合国际化产业分工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创造条件。
师资建设
引育聘挂并行
民办高校往往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青年教师比例过高,教学能力不足,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背景,产学研合作能力不足。转型发展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引育聘挂”策略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加大“引进”力度。不仅从研究型高校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更要从企业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
大力培育专职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制定教职工国内外进修管理办法,鼓励教职工进修访学,提高教师应用型科研的水平。其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制定并落实教师培训规划,鼓励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科竞赛。
“双聘双挂”充实教师队伍。“双聘”是把行业企业工程师和一线人员聘为“特聘教授”或“社会导师”,请他们参与授课、实践指导;也让学校教师走进企业担任兼职工程师,以取得实践经验。所谓“双挂”就是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带薪实践,也让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担任教学指导成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