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前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从邓小平30年前提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到如今习近平对中国足球的格外关切以及他的“三个足球梦想”,被视为中国足球崛起的重要契机。足球,尤其是校园足球如何发展,引发了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
中国是大国,但是连足球这个项目都搞不好,这是国人不能接受的事情。当然,中国足球不能着急,需要脚踏实地,结合好市场经济和举国体制的优点。先不要想国足何时再进世界杯,我们要先想好怎么做,如果路走对了,即使走得慢,也会持续进步。以前办事过于着急,局部用功,用力过猛,导致中国足球发展不平衡、不合理,人才稀缺,要结合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举国体制的优点才行。
教育部制定了校园足球10年规划,2015年教育部计划在全国遴选并支持建设首批6000所左右的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虽小,但它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建设体育强国又是实现我国伟大复兴梦的一部分,由此看中国足球的春天不远了。
足球事业的振兴,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不仅需要举国体制和市场体制相结合,更需要社会各界自下而上的广泛动员,群策群力和通力配合。要营造阳光的校园足球文化。各级组织机构应明确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目的,吸取过去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剔除唯成绩论的功利主义毒素。教育机构应以足球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尽快出台合乎实际的校园足球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足球进校园这项教改方案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师资和场地。我认为,可拓宽足球退役队员进校园任教的渠道,以补充专业师资力量;有足球场的学校和社会上的体育场馆,需探索场地资源共享,保证“每周一课”。
场地缺乏、教练人才缺乏、比赛平台缺乏、校园足球没有真正落实。建议政府应加大对群众性足球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除了学校的足球场地外,建议每个社区规划配备至少一个标准足球场,以便居民日常训练及比赛。
社会上一讲到吸引学生的方法,最关注的就是能否在升学的时候进行加分,这显然是社会上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固有思维。我并不主张为了吸引学生来踢球而与考试加分挂钩。就算最后可能会有足球方面的考试,也不会有对足球专业知识的考查,而是会考诸如冲刺跑、折返跑等,这些也是对于学生体质的测试。
归化球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日本足球的崛起就是从引进归化球员开始的。引进归化球员能在较短时期提高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振兴中国球市,吸引更多的球迷关注足球, 更多的企业投资足球,更多的青少年献身足球,从而带动校园足球和群众性基础足球的蓬勃发展。校园足球和群众性基础足球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竞技足球水平的较快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并不排斥。
建议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和完善全国校园足球推广的有关规章制度,为活动开展和赛事推广提供保障。各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实施透明管理,规范全国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确保赛事健康发展。
关于校园足球的发展规划,2015年财政部做了预算安排,支持校园足球的发展。但是我们认为没有必要特别设立“足球专项预算”,因为学校除了足球之外,还有篮球,排球、田径等很多体育项目。至于建设校园足球场地,一是要做好规划,二是要依托好现有的足球场地,不一定要新建标准化的场地。梅西是怎么踢出来的?贝利是怎么踢出来的?足球场地要因地制宜,现在主要是先能踢起来,踢起来的场地不一定非得是标准化的。
中央财政主要支持校园足球跨省的比赛,教师培训,聘请国际师资,还有制订教学指南、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各级领导小组的搭建提上日程。校园足球将转由教育部主管,中国足协则改为主要负责技术支持及教练等。领导小组由六个部门共同成立,具体操盘的是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其他三家部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支持,具体操盘的三家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具体的分工。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让中国学生爱上体育,让家长和老师鼓励孩子运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无疑是最佳载体。鼓励学校开设足球课程,也应该鼓励群众基础同样雄厚的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项目走进学校……以风风火火的“足球进校园”撬动“体育进校园”这一更宏伟目标,改变体育课在中国学校里的“尴尬地位”,不失为更具长远眼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