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現代教育集團充分發揮集團辦學優勢,積極構建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
■蘇華
近年來,四川現代教育集團立足四川、輻射西部、服務全國,依靠德陽市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的政策平台和體制機制優勢,改革創新辦學思路,堅持集團化辦學、標准化管理、優質化服務,構建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了鮮活的“現代樣本”。
向上向下延伸培養層次。利用集團化辦學的優勢,在抓好中、高職教育的同時,向上向下延伸職業教育。在學前教育階段抓好幼兒職業啟蒙,德陽外國語學校幼兒園開展系列體驗教育活動,把課堂擴展到工廠車間,請各類職業人士給孩子們講職業故事,編寫園本教材《從課堂走向社會——職業啟蒙》,使幼兒對職業形成良好認知。在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引入初等職業教育內容,德陽外國語學校、中江縣繼光實驗學校開展中小學生勞動技能教育實驗,推動職業學校向基礎教育學校開放課程和實訓資源,組織開展基礎木工、電工技術等特色技能課,宣傳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和社會貢獻,引導學生形成新的求學觀、擇業觀和成才觀。集團還與重點高校和央企合作,積極創辦一所應用技術大學,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等方面與中、高職銜接貫通,形成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通道。
職前職后拓展服務對象。為促進技術技能型人才持續成長和終身學習,集團不僅有基礎教育、中職教育,還專門成立一個創新就業培訓中心和一個人力資源交流服務中心。利用職業學校和就業培訓中心兩個平台,大力開展以特種作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重點的職前職后培訓,面向各類在職人員和未升學高中畢業生、農民、新生代農民工等群體,開展扶貧開發、實用技術推廣等優質就業創業服務,使集團不僅成為技能型人才學歷教育的平台,更發揮了繼續教育的作用。
家住成都彭州九尺鎮的范女士,原本只是普通農民,以打工和務農為業,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在集團創新就業培訓中心的指導和幫助下,范女士有了自己的創業想法,開始發展養殖業,還把種菜、種糧和肉牛、奶牛養殖結合起來,賣不完的糧食和蔬菜用於飼養,而產生的牛糞則用來漚制有機農家肥,實現了綠色循環,家庭收入有了顯著增加。
對內對外促進開放溝通。集團認真研究技術技能型人才學習、成長和就業、成才規律,從對內、對外兩個方向,促進職業教育的開放溝通。一是對內促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銜接,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等方面推動中高職銜接,確保技術技能型人才對口升學、系統化培養。二是對外深化校企合作,推動校企共同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實訓,實現專業與崗位、教學與生產、課程內容與職業標准、畢業証與資格証的對接,與中國新興集團、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等企業合作,投資5億元,共建蜀徽大酒店和電子電氣、機械制造等16個實訓基地。三是堅持學科建設與區域產業布局對接,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形成動態化調整學科布局和專業結構的機制,確保技術技能型人才對口就業,可持續發展。如西昌職校、會理職校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攀西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形成能源礦產、旅游管理等核心專業群﹔中江職校、黃許職校圍繞德陽建設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園區的需要,形成機械制造、電子電氣等核心專業群。
堅持教育公益性質,深入民族地區發展職業教育。2009年以來,集團堅持職教扶貧理念,投資11億多元,先后在涼山州會理縣和西昌市舉辦會理現代職業技術學校、西昌現代職業技術學校,並且正積極籌備一所高職學院,為涼山州民族地區孩子打造國內一流的職業教育學習、生活、實訓環境,形成從中職、專科到本科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初步構建了符合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四川現代教育集團還積極參加四川省藏區“9+3”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彝區“9+3”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培養“9+3”項目學生450多名。近5年來,涼山州兩校與100多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為50余家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班,培養初級、中級、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3萬多人,為貧困學生減免學費、生活費達3000多萬元,幫助數萬名適齡青年掌握了一技之長。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現代教育集團董事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