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機關裡的年輕公務員:這只是一份工作

2013年12月06日10:43    來源:燕趙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機關裡的年輕公務員:這只是一份工作

年輕的公務員,不習慣機關作風卻漸被體制固化就算收入不高,在體制外的人眼中,公務員還是代表著某種不同“對自己的工作都不熱愛,怎麼能治理好這個國家呢?”一名公務員說

“你們說的小鄒是誰?好像挺火的樣子。”

過去的一周裡,許多人在談論一個名叫小鄒的年輕人。沒人見過他,但問問機關裡的年輕人,不止一個說和他似曾相識。

小鄒今年27歲,已經在機關裡工作4年多了。別人羨慕他可以吃一輩子“皇糧”,他卻受不了沉悶的工作想跳槽。

現實中沒有小鄒。他其實只是今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考題裡,虛擬的一個人物。不過,現實中有小張、小王、小李……這些在機關裡被習慣性地稱為“小×”的年輕人,他們中有許多正經歷和小鄒相似的迷茫。

11月19日,中央民族大學自習室,大部分學生在備戰“國考”。

“你要想知道幾年以后什麼樣子,看看我吧”

在通往機關的考卷上,小鄒的故事價值20分。考場裡的年輕人要設計一份調查問卷,了解小鄒的工作情況和心理、思想狀態。

按照考卷上的材料推測,5年前,應屆畢業生小鄒也曾坐在考場裡。正值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報名人數首次突破百萬。

小鄒成了北方某城市機關大院裡的一名公務員。這夠讓機關大門外的年輕人羨慕了,但在命題人的描述中,他的日子也不好過:工作清閑、缺乏激情,提前過上50歲人的生活。如今,還房貸要錢,未來結婚要錢,養孩子要錢,可工作4年他的月薪隻有2800元。

小鄒正考慮離開體制的時候,考卷外,至少上百萬名年輕人渴望像他一樣,進入機關的大門。

公務員意味著穩定,更重要的,對小管來說,“這是唯一能靠自己努力解決戶口的機會”。

大四時,宿舍裡7個女孩,5個都在考公務員。如今,還在堅持的隻剩下小管一個。

28歲的小陳更加執著,她連續6年參加公務員考試。今年“國考”剛結束時,這個圍城外的女孩和圍城裡的小鄒同樣成為網絡上的討論熱點。有人說小陳走火入魔,諷刺她是新時期的“女范進”﹔也有人表示理解,“那麼多人想當公務員,還是說明裡面有好處”。

不管別人怎麼看,小陳堅信,隻要考上公務員,一切都會不一樣,生活會變得順風順水,甚至,“找對象也順利多了”。

今年報名參加“國考”的人數為152萬。不過,臨考試前,其中的40多萬人放棄了——— 這是近三年棄考人數最高的一次。小管注意到,自己的考場裡就有兩三個空位,“那些一直在考的人,了解到公務員真實的待遇,可能也在猶豫要不要繼續考下去”。

復旦大學光華BBS的公務員版裡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熱鬧。“這就對了。年輕人應該去企業裡創造財富,窩在機關裡,大多數人就這樣窩完了。”一位已經畢業的校友說。在他印象裡,2000年前后,一心考公務員的應屆生並不算太多,老師鼓勵半天,最后也沒幾個,據說學校還包車送他們去考場。那時年輕人流行去外企。

29歲的小魏也勸師弟師妹,有其他機會,盡量別當公務員。“你要想知道幾年以后什麼樣子,看看我吧。”

5年前,小魏和小鄒一樣參加了那場競爭激烈的考試。那時,他已經在市屬事業單位裡工作了一段時間。一天早上走進辦公室,他突然意識到,30年后的自己,還是每天來到這個辦公室,坐在座位上直到退休,“那種感覺太恐怖了!”

小魏想換一種生活方式,他報考了中央機關的職位,走進了部委大院。現在,他不僅知道自己30年后的樣子,連“50年后什麼樣子都知道了”。

“在坐的都是平民子弟,這是國家給的機會”

不管命題人怎樣描述,在外人眼中,機關裡的小鄒已經過上了“很順”的生活。

按照一位領導的說法,令人羨慕的穩定和地位,都是“國家給的”。研究生畢業的小李接受入職培訓時聽到過這句話:“你們在坐的都是平民子弟,通過選拔進來,這是國家給的機會。”

和小鄒的經歷相似,小李也在2009年成為一名公務員。

“我沒有任何背景,不是‘高富帥’,現在的一切都是職位賜予我的。”小李挺滿足地說,“我一個平民子弟,每天接觸的都是高層,做的事老百姓看得到,這樣的起點非常高。”

入職時,小李的處長曾把幾個年輕人叫到辦公室裡,講了幾句話:“我們做每一項工作,推動每一項政策,要有一個出發點。我們的原則在哪?我們是在為祖國……”

不過,神聖感和自豪感有時還是會敗給現實。工作快5年了,這個別人眼中的“中央領導”月收入隻有4700元,每月房租就要花掉3000元。現在,同學結婚他不去,因為給不起禮金,就算是普通的同學聚會,也得先問清誰掏錢再決定要不要去。

即使比小鄒等人早工作一年的北京公務員“家木”,月薪也沒有超過5000元。“這個數字在北京養家真是太難了。而且,我們已經無力向自己的同學解釋自己的收入,壓根沒人相信我們掙得少。”同學知道他的薪水后,會立馬補上一句:“但是你們福利高啊。”可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后,他們機關端午節不發粽子、中秋節不發月餅、立冬食堂連頓餃子也沒有。“基層公務員現在到底面臨怎樣的生活現狀,社會大眾到底有多少真正了解和理解基層公務員的生活?”今年“國考”前幾天,“家木”把自己的苦悶發表在網上。

很多人對這個年輕公務員的吐槽並不買賬。就算收入不高,在體制外的人眼中,公務員還是代表著某種不同。

進入機關大院工作幾年后,小鄒覺得自己正“逐漸被體制化”。

他的體型、心理,甚至連血壓、血脂都在與周圍的同事趨同。作為單位裡的普通工作人員,他“隻不過需要在每個時間段內完成‘規定動作’”,4年來天天如此,沒什麼波瀾。

“說真的,目前這個工作節奏是50歲以上人的節奏,對我來說這個節奏感覺上有點壓抑。”國考試卷上,他“思考著,一字一頓地說”:“有時我在想,我會不會真的習慣這種節奏,換句話說,是不是已經被這種節奏所禁錮,永遠失去某些競爭力了呢!”

某種程度上,小鄒在考題裡的工作環境,就是許多機關的現實。不要輕易改變現狀,似乎是機關裡生存的一個規則。除此之外,這些年輕公務員還遭遇過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在辦公室午休時看昆德拉的小說,會被認為“不食人間煙火”﹔“整天搖頭晃腦”會被視為“無法和其他同志相處”﹔同事之間私下可以關系好,但上班期間“不許亂串辦公室”,因為晉升時會有人四處打聽情報。

“大多數選擇繼續,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年前,小鄒終於動了離開機關的念頭。可那時,他在郊區買的房剛還了一年貸款,馬上又要和女朋友結婚,他需要的是穩定。

如果繼續留在機關裡,工資雖然不高,但也會漲。隻要不犯錯,再加上一點運氣,35歲之前還能升職。“用永久的安全換取僅僅是可能的發展機會?”小鄒不敢拿兩個人的未來當兒戲。

小鄒的女朋友不這樣看。她問小鄒:“每月就這點死工資,覺得值嗎?”這時,小鄒撇撇嘴,不再言語。他安慰自己:“像我這樣的人多了去了,既然大多數都選擇了繼續,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現實中,公務員小蔣也被問過這個問題。一天,小蔣老婆和她的大學同學在電話聊起年終獎。放下電話,她扭頭對小蔣說:“如果當年你也出去,那可能就不會是這樣的窮酸相了。”

畢業后,小蔣一直在四川某縣委宣傳部工作。他曾是班裡帶頭大哥式的人物,幾年過去,曾經跟在他屁股后面的小兄弟,出去打工后都發達了,隻有小蔣還是老樣子。工作7年,如今他每個月的工資也就2100元。

老婆的話讓小蔣挺受刺激。要不辭職吧,可轉念一想,他又沒有勇氣。“出去了究竟能做啥?靠啥技能養家掙錢?專業都丟了幾年了。如果我也有爹拼、可以啃啃老,也有可能去闖一把。可惜我沒有,還得養家呢,一想這些,不敢出去了。”

“體制就是圍城,一旦進來就會被束縛、固化,甚至思維都會非常體制內,有一天想走的時候,已經不適合了,那還是在貌似安全、溫暖的體制裡呆著吧。”在上海政府部門工作的小陳說,目前她不打算走了,怎麼著也得生完孩子、享受體制最后的福利再說。

“對國家來說,這是個挺危險的信號”

糾結了一年多,小鄒還留在機關裡。現實中,想要體驗不一樣人生的小李也沒有離開,他馬上要當爸爸了,這個時候需要體制內的穩定。

但小李的一個女同事已經忍受不了。機關工作壓力大、收入低、職位又上不去。父母在北京給她買了房子,她打算漲到10萬元一平方米,就賣了房子,辭了工作,回沒有霧霾的老家去。

按照一個中央機關公務員的觀察,她身邊那些留在體制裡的“80后”,主要是兩種人:一種家在北京,什麼都不愁,工作讓父母滿意,經濟上還能得到支持﹔另一種家在外地,工作幾年還在租房。這個年過30的北京女孩問過外地來的同事:“你們也挺年輕的,為什麼要當公務員呢?”他們說,老家人覺得能在這裡當個“京官”,是件很榮耀的事情。

就算留在機關裡,這些年輕人對自己的狀態也並不滿意。2009年,當小鄒和小魏、小李等人成為一名公務員,夢想著開啟不一樣的人生時,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學生剛完成他的碩士論文。這個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生通過收集202個上海40歲以下公務員的調查問卷后發現,他們的“工作投入”並不理想,特別是26-30歲之間、工作4-6年的公務員,這個群體的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投入最低。“對國家來說,這其實是個挺危險的信號。畢竟國家的治理還是要靠我們這一代人,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都不熱愛,怎麼能治理好這個國家呢?”一名地方公務員說,她也承認,自己的重心早就不在工作裡,而是放在家庭上,“現在就是混著”。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論文的研究中,越認為自己從事公務員這份工作是服務公眾的,就越容易獲得職業滿足感。遺憾的是,在接受調查的公務員中,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如果這份工作不能滿足個人和家庭的利益,我情願不做”。

小鄒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后,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情他的遭遇。“材料沒說小鄒這個公務員怎麼想著為人民服務、當好公仆,光想著自己怎麼樣,還心理缺陷了。”考生們在“公務員”貼吧交流答題經驗時,一個人突然說。

“這就是一份工作,只是我在為國家打工”

小鄒糾結要不要離開圍城時,在上海某街道當了6年公務員的小常向領導遞交了辭職報告。

機關的6年對於他來說並沒有浪費,小常覺得,自己寫作、待人接物的能力,都比公司裡的同事強很多。而這段求職經歷,也讓他了解了很多“在機關可能一輩子都無法了解的內容”。

辭職報告的最后,小常這樣寫道:“無論今后從事哪個工作,擔任哪個職位,都會記得自己曾經是一名黨和國家培養的機關干部。”

和小鄒同年進入公務員系統的小丘,工作快5年了,仍然對機關充滿好奇心。在海關工作的她,經常會被朋友問一些奇怪的問題。

“能不能找你帶東西進來?”

“郵包被扣了,能不能幫我問問?”

“扣的東西是不是發給你們啦?”

成為公務員后,小丘懂得了系統內的無奈,仍能理解系統外的憤怒。

事實上,勸別人不要考公務員的小魏,也沒有離開機關。為了給平淡的生活加點作料,下班后,他常去外面的排練房打鼓、組搖滾樂隊。這件事他沒告訴同事,也沒有向樂隊裡的同伴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知道他真實身份的人恭維說“從政了”時,這個曾經因為考上公務員而自滿的年輕人,會立馬糾正對方:“這就是一份工作,只是我在為國家打工。”

在小鄒、小魏、小×身后,還有上百萬等著擠進機關大門的年輕人。記者詢問參加今年“國考”的一名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什麼要考公務員時,她的回答是:“公務員工作比較穩定,具有比較長遠的發展。”“什麼是長遠的發展?”“因為公務員可以工作一輩子啊,當然長遠了。”22歲的她說得理所當然,“如果可以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當然是想著干一輩子啊。我認為理想的工作就是穩定,有保障。”“還是太天真!”一個和考題裡的小鄒一樣27歲、在機關裡工作了4年多的年輕公務員,聽了記者的轉述后,輕輕笑了出來,“等她工作幾年就不會這麼說了。” (《中國青年報》)

(責編:實習生孫悅、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