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父愛不能等,呼喚好爸爸 父教缺失讓孩子心理缺"鈣"

2013年12月02日13:58    來源:中國婦女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父愛不能等,呼喚好爸爸 父教缺失讓孩子心理缺"鈣"

  近日,一檔明星親子戶外互動節目《爸爸去哪兒》火爆熒屏,明星爸爸們的育兒方法和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不可或缺性,成為熒屏外眾多爸爸媽媽們共同思考的問題。有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的智商高,男孩兒更像小男子漢,女孩兒長大后更懂得與異性交往,他們在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而兒童的不少不良行為問題如攻擊性、霸道、退縮等的發生也與父親的養育方式有著非常顯著的關系。調查顯示,有近七成爸爸基本淡出幼兒教育,81%的受訪者感覺當前社會父教缺失現象普遍。心理專家提醒,中國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父教缺失會讓孩子一輩子缺“鈣”。父教、父愛不能等,特別是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父親最好不要缺席。

  最近,一檔全新明星親子戶外互動節目《爸爸去哪兒》火爆熒屏,節目中,5位帥氣、有擔當的爸爸和可愛的孩子們讓觀眾追捧不已。同時,爸爸們的育兒方法也引起了社會對親子教育的高度關注。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如何與孩子良性溝通?爸爸在孩子成長中可以缺席嗎?這些都成為熒屏外眾多爸爸媽媽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的智商高,男孩兒更像小男子漢,女孩兒長大后更懂得與異性交往。而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們在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

  早在2010年,我國就發布了首部《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指導大綱》提出“教育孩子過程中父親角色要回歸”,父親在兒童成長各階段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所表現出的權威性、責任感、社會化等,是母親無法給予的。對此,心理專家亦強調:中國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父教缺失會讓孩子一輩子缺“鈣”。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機不可失。父教、父愛不能等,特別是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父親最好不要缺席。

  父教缺失易致孩子缺乏自信,甚至引發情感障礙或不良行為

  當今社會,有很多家庭把孩子成長教育都推給了母親或者長輩,大多家庭中的母親也都自願包攬了撫養教育孩子的全部或大部分。近日,重慶一項對2180名市民進行的調查顯示,家庭教育主力軍是媽媽。61%的受訪者認為是因為父親“加班應酬多,無暇顧及孩子”﹔44%的人將原因歸咎為“回家晚或少,沒時間參與互動”﹔39%的人覺得是“觀念有問題,認為教育只是母親的事”﹔37%的人直指當前不少父親“缺乏責任感,不願承擔義務”。調查還顯示,81%的受訪者感覺當前社會父教缺失現象普遍。其中,24%的人覺得“非常普遍”。僅19%的人選擇“不太普遍”或“不普遍”。

  記者也隨機詢問了身邊幾位幼兒、小學生的年輕父親,可以說工作忙、應酬多是阻礙他們陪孩子的主要原因。在下午放學時間,記者來到住所附近的北京西師附小門口,發現來接孩子放學的大部分都是雙鬢斑白的老人和一些年輕的媽媽,父親的身影極少。“不僅放學時很難見到爸爸們,家長會也基本成了‘老人會’‘媽媽會’。”一位母親這樣對記者說。

  鄭州一所幼兒園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幼兒教育中,媽媽的參與程度遠遠超過了爸爸,有近七成爸爸基本淡出幼兒教育,隻有33%的爸爸經常和孩子共同閱讀、講故事。孩子病了,隻有25%的爸爸會帶孩子上醫院,大多數時候都是媽媽帶孩子去。而遇到困難時,69%的孩子會選擇找媽媽,30%的孩子會找爸爸。

  那麼,父教缺失對孩子的成長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后果?記者通過查閱資料得知:長期得不到足夠父愛和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在情感和智力上容易產生障礙,具體表現為行為古怪、性格乖張、任性多動、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等,心理學家把這種情況稱作“缺乏父愛綜合征”。

  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曾對上海市兒童的行為問題進行調查,發現學前兒童不良行為:如攻擊性、霸道、退縮等的發生與父親的養育方式有著非常顯著的關系。拒絕型的父親(包括打罵的積極拒絕型和不理不睬的消極拒絕型)最容易引起學前兒童不良行為的發生。

  心理專家指出,父教缺失可能造成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由於性別榜樣的缺失,男孩子可能出現對性別角色把握不足的現象。二是可能導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三是女孩長大可能成為“大叔控”。所以,無論男孩、女孩,隻要是父性教育缺乏的孩子會普遍自信心不足。在學校的具體表現就是體育鍛煉不積極,一遇到有競賽性質的活動,就顯得膽小、畏縮。

  母教“柔”父教“剛”,孩子上小學后應以父教為主,剛柔並濟

  心理學研究表明,依戀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母子依戀是主要的依戀形式,但父子依戀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只是影響的范圍不同而已。兒童與母親的關系主要建立在母親的撫養之上,而與父親的關系更多建立在活躍的游戲中。所以兒童在遇到痛苦時更多找母親尋求安慰,而想玩時則更多想到父親。父愛缺失就會使兒童缺少與父親游戲的經驗,進而影響兒童心理的發展。

  英國研究人員以英國一些小學作為試點,創造了許多將爸爸帶進課堂的方式。父親和子女一起野營、學習烹飪和縫紉,甚至一起制作母親節賀卡。他們發現,爸爸越是積極參加活動,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總體表現就提高得越快。

  同時,兒童時期是性別角色形成的關鍵時期。父親對男孩性別角色形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又有研究表明女孩的女性氣質是由男人的接納與贊許來定義的,所以父親對女孩的性別角色形成也同樣重要。不得不說,一個好爸爸能使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

  對此,心理專家表示,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在生活上依賴母親,此時,應該以母親教育為主,父親從旁協助讓孩子逐漸認可。而上小學和中學后,孩子的心理逐漸走向成熟,具有較強的判斷能力時,往往把父親視作未來發展的楷模,這時應該逐漸提高父親的影響力,進而以父親教育為主,實現剛柔並濟,合二為一。一般而言,母親的細膩、溫柔、善良,更有利於培養孩子“柔”的性格成長﹔而父親勇敢、堅強、果斷,則有利於孩子“剛”的性格形成。

  心理專家認為,父愛和母愛應該適度均衡,互相彌補,例如0至3歲階段的小寶寶,需要耐心細致的母親付出更多一些﹔待孩子長大一些,開始萌生外出鍛煉、冒險、探索需求的時候,則需要父親更多的陪伴和引導。對孩子來說,他愛母親,但更需要父親,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結合起來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爸爸應該更多積極地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

  父親的意識往往決定孩子的一生,父親在孩子眼裡代表著無窮的力量與強大的依靠。那麼,作為父親,應該從哪些方面去積極影響孩子呢?

  首先,父親可以教會孩子堅強。教育專家認為,母親的教育像給孩子喂紅糖水,而父親的教育像給孩子補鈣。一般來說,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自主、勇敢、果斷、堅強、敢於冒險、勇於克服困難、富有進取心等個性特征。孩子在與父親的不斷交往中,一方面潛移默化地感受著父愛,模仿、學習父親的言談舉止﹔另一方面,父親也自覺不自覺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個性特征。當然,父親還應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例如跑步、游泳、打球等,鍛煉孩子體格的同時,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的意志力。

  其次,父親應該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一般而言,男性的探索精神比女性強,他們和孩子在一起常常會做一些探索性的活動,例如孩子把玩具拆開,母親可能會罵他們一頓,但父親卻會和他們一起去拆,然后再教孩子把玩具裝好。父親會對新生事物感興趣,因此也會激發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

  再次,父親更容易培養孩子理性的思維。科學研究發現,女性對事物的判斷多趨於感性,而男性更趨於理性。如果孩子總是跟著母親,由於母親對事物過多的感性,天長日久就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判斷方式,容易養成過多的感性思維,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而由於男性理性思維較多一些,所以父親長期接觸孩子,能培養孩子形成理性思維的習慣,使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就會多問幾個為什麼,也不會人雲亦雲。

  此外,父親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經常下棋,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帶孩子做手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給孩子講述自己在外的奮斗經歷,培養孩子抗壓、抗挫折的能力等等。

  總之,父親在責任感、上進心、擔當意識等方面應該給予孩子良好示范。專家認為,父親不僅要對家庭,還要對社會責任有擔當意識,在父親正能量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更陽光、更有幸福感。專家還建議應在高等學校開設“家庭教育指導課程”,讓未來的爸爸媽媽們提前學會家庭教育的必要知識﹔在社區開設親子課程,對如何做父母進行專業指導。

  相關鏈接

  “好爸爸”的8個好習慣

  1.多花時間陪孩子。培養感情是需要時間和精力投入的,如果你能陪在孩子身邊,和他們一起玩樂,聽他們說話,他們會記住你的愛,感激你的付出。如果你總是很忙,無論你有何借口,孩子們都會覺得被忽視。

  2.以身作則。一個好父親會從點滴小事中給孩子展示什麼是誠實、謙遜與責任,讓他們明白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品德。

  3.全家一起做飯吃。做飯不只是媽媽的義務,父親也要學習烹飪,同妻兒共享其中的樂趣。餐桌也是全家交流的好場所,孩子們可以談談自己的生活,家長也可以贊美他們並給出建議。

  4.經常贊美孩子。男性通常不太擅於表露情感,但事實上孩子很在乎大人的關注和贊賞。多表達對孩子的喜愛,哪怕只是一個擁抱、拍拍后背、親親臉。

  5.尊重孩子的母親。無論你們夫妻關系如何,都應該給你的妻子以應有的尊重。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會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目睹父母相敬如賓,孩子也會感到自己得到認可、受到尊重。你和妻子之間的相互尊重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日后的擇偶觀。

  6.定下規矩,獎罰分明。現代育兒觀念的一大誤區是,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明確界限。父親應該給孩子立下明確清晰且獎罰分明的規矩。既讓孩子懂得了“無規矩不成方圓”,又能讓孩子感受深深的父愛。

  7.做個親切有耐心的老師。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最好老師。從孩子很小時,父親就要耐心傾聽他的想法和難題,從日常事例中教給孩子基本生活經驗。

  8.常給孩子讀書。書本是激發孩子想象力的最佳選擇。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父親可以讀故事給他聽。培養其閱讀興趣有助改善個性及促進身心發展。(本報記者 王文)

(來源:中國婦女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