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理" 揭曉蒙:從清華"新聞女"到"核研女"【2】--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文轉理" 揭曉蒙:從清華"新聞女"到"核研女"【2】

2013年04月22日07: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轉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維方法和生活方式”

  在清華大學,文科生被保研至核研院是“史無前例”的,揭曉蒙卻在推研報名表上隻填寫了一個志願: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每個聽說曉蒙想從新聞院轉到核研院的人第一反應都是一個“啊”字。大家都替她的選擇感到“擔憂”,“太冒險了”、“這事兒懸”,有一位“閨密”曾把她拉到一邊,嗔怪道“想找突破,也得找點靠譜的啊”。

  也有不少人覺得她“太虧了”。一位認識揭曉蒙6年的摯友給她寫信說:“選擇一個以核工程為背景的工科,對於一個新聞專業的女生來說,意味著多大的放棄和痛苦。面對所有未知的恐懼感,面對工科數學的無力感,以及曾經賴以自豪的優越感在這裡徹底粉碎,蕩然無存。我完全能想象到這究竟是多難受的經歷!”這位朋友“說到我心裡去了。”揭曉蒙說。

  一年多來,充斥在她身邊的各種“聲音”一直不斷,曉蒙承受著各種“輿論”壓力,但她卻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過去,清華的大學生主要通過入校后轉專業、旁聽其他專業課程、參與外院系的實踐活動等方式,來掌握另一種知識。如今,清華在院系的層面上對本專業學生採取更加開放、包容和創新的態度,為更多學生提供“復合”的可能。”揭曉蒙說,她是無數渴望“復合”的人中幸運的一個。

  當保研成功的消息出來,大家又“拍手叫好”,稱贊她“太牛了”。曾經的“擔憂質疑”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艷羨欽佩”。

  但保研成功僅僅是開始。以文科生的身份走進理工科實驗室,揭曉蒙的身邊少不了“疑問的目光”。她說,在初到核研院的一段時間裡,感覺“一直無法融入這個圈子,像一個‘外來者’”。

  “因為轉換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是思維方法,不只是思維方法,更是生活方式。身邊的人了解我,了解這樣的轉換會給我帶來沖擊。”揭曉蒙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既然選擇了,就得堅持”

  “在這個光鮮的‘核研所’,不知道會有多少人了解我現在過得有多努力、多艱難、多受到打擊、多無以施展。”

  她原本以為,隻要上課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注意力,就可以學懂老師講的知識。但是,每當她聽得“雲裡霧裡”的時候,老師總是緩緩地說,“你們以前學過的×課和××課和這個很有關系。”那些被老師提到的微積分、線性代數與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復變函數、數學實驗等,揭曉蒙都“未曾謀面”過。

  “大多數的狀態是,身邊的同學可以上課頗有收獲地聽或胸有成竹地玩,下課不受打擾地學習或隨心所欲地自我,而我的用心領悟依舊未果。”揭曉蒙知道,她幾近失敗,所以有了文章開頭的日記。

  一次專業課,揭曉蒙所在的課題小組成員要輪番上台展示,組裡的同伴很照顧她這個文科生,隻分配她講“很淺很淺”的一部分。“自己都覺得雞肋”。揭曉蒙說,這是她第一次在台上失去自信。

  曾經的驕傲被“蠶食得一干二淨”,事實是她確實需要別人幫忙,需要搭便車。“我實在是無地自容,也無以為報。”回想當時的自己,揭曉蒙很痛心。

  “可是難過之后還要坦然面對,既然選擇了,你就得堅持。”揭曉蒙深知,“自己一年的學習和別人4年的工科積累是不一樣的。”她再一次拿出當年為了准備推免考試“狂啃”15本能源專業書的刻苦精神,整整兩個月都“扎”在圖書館裡。

  如果不能立馬獨立上手研究,她就會去找老師,請他指點迷津﹔如果老師不在,她就大膽向同實驗室的前輩請教﹔如果前輩沒空,就自己去查找相關書籍,挑燈夜戰﹔如果找不到資料和數據,就不斷地在飛信上“抓人”,尋求幫助。“總之就像與它談戀愛一樣,讓自己保持與專業長期不間斷的親密接觸,雙方就能心意相通、與時俱進。”

  功夫不負有心人,揭曉蒙慢慢趕了上來。研二上學期,她甚至申請到了一個清華和巴黎礦校合辦的“中法國際能源管理項目”,把完全不懂法語的自己硬生生地丟到巴黎,去感受“更深層次”的學術環境。

  沒有了新聞學子特有的“搖旗吶喊”,沒有了“振臂而呼”的那些學生工作,朋友發現揭曉蒙“這一年低調了許多”,而她只是慶幸自己終於沉下心來做學問了。在一條穩穩的筆直的充滿理想的道路上,奔跑著,這種感覺,真好!(記者 唐軼 實習生 饒懿)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袁勃、熊旭)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