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中德教育 揭秘德國孩子為何負擔輕--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對比中德教育 揭秘德國孩子為何負擔輕

2013年04月13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圖為德國小學上課時的情景(資料圖片)

圖為德國學校的體育課場景(資料圖片)

  德國的教育體制是為讓學生通過學習增長見識,而不是為了拼前途。學生的學習內容相對簡單、輕鬆而且廣泛,因為學校更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的培養。

  德國教育之父洪堡先生在19世紀初將學校的功能稱之為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的場所,要能培養既有思辨能力又有獲取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社會精英。德國學校的教學大綱明確強調,學校要對成長著的一代進行廣泛的教養,培養他們具有成熟的對社會負責的個性,向他們傳授能整體地認識世界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具有基本的能力和技巧。

  德國中小學生沒有作業和考試壓力

  在德國,小孩滿六歲可以進入小學。小學6年級畢業后(個別聯邦州為4年級),學生根據自己在小學階段的表現和成績,分別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成績好的學生進入文理中學(相當於中國的初高中一貫制重點中學),高中會考通過者,可直接就讀大學。成績略差的學生進入普通中學,畢業后大部分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少數經過補習,通過專門考試后,可就讀應用技術大學。中國駐德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姜鋒長期從事德國教育問題研究,自己的孩子也在德國上中學。他用親身體會向記者談到德國學生的負擔問題。

  姜鋒介紹說:在德國,小學生在1—3年級時基本沒有家庭作業。德國人認為,學校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場所,家庭是孩子娛樂和成長的搖籃,因此,學校嚴格區別兩者的社會功能。特別是在小學的初級階段,要最大限度地給孩子以自由成長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小學是半日制,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會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郊游。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校很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開發小孩的想象力和創意。例如手工課就是德國小學使用最多的教學手段之一。可以用三句話總結小學1—3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健康成長、享受快樂、做自己喜歡的事。

  到了4年級,學生的課程增加,學習任務加重。因為小學4年級后學生就要面臨著“小升初”問題。在德國,小學升中學主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平時測試成績、課堂表現和學習態度。語文、數學、常識這三門課成績優良的學生,才可能被推薦到文理中學上學。經過從小學1年級到3年級寓教於樂的階段,4年級的學生已經懂得應該認真、刻苦學習的道理,老師也開始布置家庭作業。但學校對家庭作業完成與否並不進行嚴格檢查,有時是老師課堂統一講評,有時只是抽查批閱。平時學校進行筆頭測試的時間為,低年級不超過15分鐘,高年級不超過30分鐘。在小學生階段,學生學習負擔輕,壓力小,課余生活豐富,過得確實瀟洒。姜鋒的孩子有時在家額外多做些課外作業,但並不特別得到老師的嘉許。在德國人的育人觀念中,孩子生長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做他相應的事。超前學習並不是什麼好事。如有時間,應該參加體育鍛煉,學生在長身體階段,必須要有強壯的體魄,因此,在課余生活中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鍛煉身體,作業要給體育鍛煉讓路,這在德國人看來是理所當然的。

(責編:林露)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