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學后學習課程大幅增加。通常學生要上德語、數學、英語、拉丁語、化學、生物、地理、宗教、歷史、音樂和體育等課程。前四門是主課,老師會針對主課內容留部分家庭作業。一般學生會在30~40分鐘內做完一門功課的作業。中學生每天大約用兩個小時做作業。如果每門課的作業都想得高分的話,還要加上復習、預習以及整理老師講課內容的時間,這樣要花大約3小時。德國中學沒有期中和期末考試,也沒有中考和高考。老師根據每學期4次閉卷課堂書面作業成績、平時課堂提問和測驗的綜合水平評定得出學生的學期成績。
死記硬背耗時而不實用
德國老師從來不給學生留過多、過繁的家庭作業,有的學校甚至規定,假期和周末不留家庭作業,星期一不得安排考試。德國老師普遍認為,學生做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學會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一個概念或一種定律,學生懂了,會用就行。所以在測驗時,如果學生解題思路正確,即使計算有誤,老師也給予肯定。在德國的學生參加數學考試可以帶計算器,參加物理考試可以帶物理公式手冊。大家覺得,在當今互聯網高度發達,各項公式可以很方便地從網上或計算器等工具裡獲得,為什麼還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死記硬背呢。很多德國家長都認為,與其讓孩子花大量時間去背誦條文,不如讓他們學習更多知識,並通過自己的實踐懂得如何可以隨時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如何運用這些信息。因此,德國學生的作業雖不多,但他們閱讀量很大。很少有德國家庭允許孩子晚上坐在電視機面前消磨時光,而是鼓勵孩子們讀書。姜鋒認為,從表面上看,德國學生沒有像中國學生有那麼多作業要完成,也基本沒有考試壓力,但他們內在壓力還是很大的。例如,德國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是進行討論。老師出題,學生要為此准備專題報告。這就促使學生須閱讀大量書籍和資料,學會搜集、歸納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評價機制合理學生負擔減輕
在德國孩子從小學入學到進入大學之前,隻經歷一次稱得上是真正意義的考試,那就是高中結業的畢業考試。然而即便是這唯一的考試也並非是一考定終身。德國高中升大學的條件,除這次考試外,還要將兩年內四個學期所有學科成績計入畢業成績的總評中,也就是說,即使一個學生在高中畢業考試中考砸了,隻要他以前各門功課的測驗和作業成績不錯,他也不至於功虧一簣。德國學生負擔輕,壓力小的另一個因素是,高中畢業考試的四門科目是由學生在規定課程內自己選定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強項,使自己的畢業考試成績達到最佳水平。
相比中小學生,德國的老師十分辛苦。高中的老師每周授課時間為24小時,每位老師至少負責兩門功課的教學,如語文兼社會學,拉丁文兼歷史,數學兼物理,英文兼體育等等。因此德國老師要修兩門主專業,並通過兩個國家考試。
現行德國教育制度下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相對來說身心比較健康,知識面比較廣泛,能力比較全面,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都比較強。但是該體制也並非十全十美。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主持的歷屆國際中學生評估中,德國學生不是名落孫山,便是蟄居中游。德國很多專家學者對現存教育體制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批評或置疑。人們開始討論,是中國“虎媽”式的嚴格教育方式還是歐美寬鬆的氛圍,更能培養出杰出人才。德國下薩克森州文化部長聯席會專門組織力量研究中國教育體制。德國實力雄厚的貝塔斯曼基金會專門組團前往中國考查中國的基礎教育。姜鋒總結說到,如果中德兩個國家在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上能互相學習和借鑒,倒不乏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教育模式。(記者 柴野)
(來源:光明日報)
![]() |